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0.166
  • 期刊

慾望/忘卻「美國」的日本戰後-「基地」與「消費文化」的錯綜關係

Desiring/Forgetting "America" in Postwar Japan: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Base" and "Consumption"

摘要


在戰後的日本社會中「美國」象徵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一是對物質消費的慾望,二是由美軍設施所代表的暴力。但這兩種「美國」是如何分化而成?本文首先將從文化的跨國關係中討論美國軍事支配權及經濟領導權。接著論述五○年代到七○年代「美國」與戰後的遠東地區、特別是在戰後日本社會裡之曲折關係。在一次大戰後「美國文化」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份。但二次大戰後,美國遠東支配地區中的美國主義產生了很大的結構轉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兩種分化的「美國」在日本社會中形成某種記憶的斷層。而兩個「美國」的分離及結合,在性這個層次中叉代表什麼涵義?這關係到戰後全球支配體制中的性別認同是如何被重新分配。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ean(1979)。消費社会の神話と構造
Carlson, Robert A.(1987).The Americanization Syndrome.
Hard, Michael(2000).Empire.
Hebdige, Dick(1988).Hiding in the Light.
Horkheimer, M.(1990)。啟蒙の弁証法

被引用紀錄


薛孟琪(2013)。聞道長安似弈棋:解析唐大明宮遺址的保護過程和二十一世紀西安市的復興神話〔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2704
吳佳盈(2010)。重返西門町—青少年與男同志再現空間的政治經濟分析(1994-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918
莊雅涵(2008)。如何正常,怎樣國家?-走進石原慎太郎的國族敘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008
林雅婷(2012)。美國影集在台灣─購片與播映的脈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04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