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26.5
  • 期刊

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台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對象是「中正二九七號(永福)公園」(寶藏巖)的違建抗爭運動,在歷經不同市府政權的過程下,其策略轉型產生的狀態。隨著都市社會環境的轉變,我們可以見到「文化」議題在其中佔有日益重要的位置;至於做為都市意義衝突戰場的都市社會運動,也放置更多力量在「文化」議題上。然而,必須探問的是,都市政權與都市社會運動在「文化」場域的交鋒中,狀況是什麼?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又是什麼?以寶藏巖而言,它搭上違建運動的末班車,以藝術村的外表包裝,爭取住戶權益及違建聚落保存的實質目的。另一方面,台北市政府則在吸納對付違建抗爭經驗的同時,也在一連串都市文化的治理、宣揚、建構手法下,接受了藝術村的構想。然而,此一文化策略將整個運動帶向何方?筆者認為,都市運動若在缺乏市民直接參與鬥爭,以及社會運作之結構性邏輯尙未轉變的情形下,對於促使社會變革(social change)的影響則難以樂觀。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文山社區大學(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Castells, Manuel(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Castells, Manuel(2002)。認同的力量
Castells, Manuel(2000).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Castells, Manuel(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被引用紀錄


林志鳴(2013)。寶藏巖聚落活保存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3.00685
廖億美(2006)。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6.00121
黃子倫(2021)。都市研究之後殖民都市主義取徑-理論、啟發與應用地理學報(100),101-119。https://doi.org/10.6161/jgs.202112_(100).0005
蔡幸娟、林政逸(2019)。邊緣的再現空間政治:電影如何再現寶藏巖之地方感地理學報(92),31-54。https://doi.org/10.6161/jgs.201904_(92).0002
楊一萌、王志弘(2023)。文化治理的正當化政治:廣州都市更新下恩寧路與泮塘五約的文創產業化都市與計劃50(1),85-119。https://doi.org/10.6128/CP.202303_50(1).0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