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9.199
  • 期刊

水泥與糞便:開展湘西小溪鄉“生態扶貧”論述的能動機緣

Cement and Excrement: Agency for Self-empowerment in Western Hunan's Poverty Discourse

摘要


湘西生態扶貧論述給村民提供了某種發展主體能動意識的機緣。生態是一種具有在地性的論述,在地村民站在生態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所自信地形成一套看法,具備不同於國家的視角,對國家政策提出不同看法,說明生態意識不是國家幹部能夠片面封鎖的一套動員工具,而是備受競爭的一個觀念場域。國家在生態論述中發展出來的遷村政策,反而是與生態論述不全一致的產物。固然在表面上,為了保護生態而遷徙,似乎是對生態的尊重,但深層裡卻因為牴觸了村民對自己在生態中的定位,造成村民主體意識中所萌生的某種抗拒力量。恰巧由於遷村的執行遲緩,意外凸出了村民的生態保護與國家的生態保護重點不同,畢竟村民不會相信自己世代居住的原始森林,要因為自己繼續生活在此而遭破壞。而為了脫貧,他們之中便有人積極擴建,以吸納更多的遊客,忤逆了封山政策,也就將小溪鄉的主體性反襯出來。生態扶貧的概念讓他們超越貧困村的自我理解,則他們的抗爭就不是單純的反抗國家政策,因為他的主體性不全來自國家,而更奠基在他們熟悉的、融入的、且國家已經認可的他們世代生活的環境上。

關鍵字

生態保育 扶貧 湘西 能動性 現代化

並列摘要


The introduction of an ecology discourse to the state's anti-poverty campaign has provid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Western Hunanese to execute indigenous agency in the state-monopolized policy arena. This new discourse gives the local villagers a sense of agency in interpreting what it means to be ecological protection. Two ecological views emerge accordingly: one considers villagers as potential threat to ecology, and the other views modernity as the threat. This paper reports on unfamiliar views from a research trip conducted in a Western Hunan mountain site. It attends particularly to the opening up of poverty discourse to allow the re-representation of previously unheard identities and accommodate possibilities not considered in the past.

參考文獻


湯京平、呂嘉泓(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社會科學集刊。14(2),1-28。
中共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反貧困研究》課題組()。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督察室、湘西自治州扶貧攻堅辦公室()。
張力(1998)。面對貧困: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背景•現狀•對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