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205

摘要


慧遠對阿彌陀佛的探索,從理性的思辨開始。他最初從阿毘曇的分析哲學進入,因二分法之故,陷於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困惑。其後,他引用般若中觀的空有不二的辨證法,試圖理解彌陀的存在。但他最後還是傾向追求空有、生滅的背後永遠不變的法性,也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彌陀。慧遠一方面以靜態的用語,表現佛的法身,他方面以動態的用語,表現佛的化身,而且靜態的法身和動態的化身兩者,本來不是兩個別立的個體。這種二身説,和般若的空有二諦義並無不同,但慧遠更進一歩,提出絶對的一者,尤其是晩年的〈佛影銘〉中,所謂的法身的概念,其實不是法化二身説的法身,而是法、化二身融合的「絶對的法身」。在中國淨土教史上,有關彌陀的三一論爭,經常被化約為二,一是聖道門的應化身説,一是淨土門的報身説,而慧遠從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問題切入,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存在,超越一般報化之爭的格局,直追太初以前未分化的原點,他所提示的聖是何等存在的的原貌以及如何思索成聖的信仰之道,是具有普世性的意義。

關鍵字

阿彌陀佛 佛身觀 法身 法性 慧遠

參考文獻


賴鵬舉(2000)。中國佛教義學的形成-東晉外國羅什“般若”與本土慧遠“涅槃”之爭。中華佛學學報。13,352。
大正藏
大正藏
大正藏
大正藏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