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4.229.151.93
  • 期刊

探討治療二腹肌對於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下顎偏移的效果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Digastric for the Mandibular Deviation of the Myogenous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摘要


背景與目的:顳顎關節障礙是一種常見的顏面口腔疾病。其中下顎偏移可能是兩側咀嚼肌肉失衡、患側關節盤脫位、關節炎、關節閉鎖等原因所造成。關節源性的問題可以徒手治療的方法予以緩解,如關節鬆動術。而前述第一種原因屬於肌源性,卻較少研究探討徒手治療對於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的療效。且在咀嚼肌肉中,與張嘴動作較相關的是外翼肌與二腹肌前腹,因此在肌源性的顳顎關節障礙患者中,若具有張嘴下顎偏移症狀,是否與這兩肌肉相關?若給予徒手治療後的療效如何?因為過去的文獻資料較為缺乏,且外翼肌位置較為深層,徒手治療與評估較為不易。本實驗目的在以徒手治療二腹肌前腹,探討張嘴時其肌電訊號強度及下顎偏移程度,在治療前後是否有顯著差異。方法:本實驗選進40 名符合顳顎關節障礙研究診斷標準(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RDC/TMD) 為肌筋膜疼痛且張嘴受限的單側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患者,隨機分配到兩組,A 組接受徒手壓力放鬆術,B 組接受肌筋膜鬆動術。A 組全部由治療師A 執行,B 組則全部由治療師B 執行。目標肌肉為患側的二腹肌前腹,療程為每週2 次,為期8 週。療效評估工具為表面肌電圖儀及動作影像分析儀,分別由評估者C 與D 操作,且二人均不知受試者的分組狀況。表面肌電圖儀記錄受試者張嘴時,患側的二腹肌前腹之肌電訊號強度;動作影像分析儀是擷取受試者在張嘴時,分別貼在鼻尖、人中及下顎尖端等三處的反光球之位移軌跡,並利用分析軟體計算三點所成的夾角,觀察下顎偏移的角度變化。以統計分析肌電訊號強度與下顎偏移角度在治療前後的差異。結果:將所有資料先經Shapiro-Wilk's test,結果均符合常態分布,因此以paired t-test 來比較治療前後的差異,以t-test 來比較兩組的差異,以Pearson 相關係數來檢驗肌電訊號強度與下顎偏移角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前後的最大下顎偏移角度均有顯著差異;但兩組在治療後的偏移角度並沒有差異,分別為:A 組6.2° ± 3.5°,B 組7.4° ± 4.3°。在肌電訊號強度方面,兩組在治療前後的振幅─時間之面積值均有顯著降低;但此面積值與下顎最大偏移角度的相關性並不大,僅0.21。結論:本實驗顯示二腹肌前腹經徒手治療8 週後,在肌電訊號強度與下顎最大偏移角度均有顯著改善;然而此兩者並未有顯著的相關性。臨床意義:本實驗結果可提供臨床工作者,對於二腹肌前腹施予徒手治療時之實證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