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期刊

慢性下背痛患者參與物理治療背痛教室的運動行為改變:應用行為改變階段探討

Changes in Motor Behavi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er Back Pain Involved in the Physical Therapy Back Pain School: Application of the Stages of Change Model

摘要


背景與目的:慢性下背痛痛是普遍常見的問題,許多文獻探討物理治療背痛教室對於慢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療成效,特點在治療師以一對多的環境下進行運動指導,可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雖然多數文獻肯定背痛教室的成效,卻無法追蹤患者課後繼續運動的遵從性,進而影響背痛教室的長期效果。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atical model)之行為改變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model),近年廣泛被應用於運動行為模式的探討上,應用此模式在參與背痛教室的患者,可瞭解病患的運動行為階段變化。跨理論模式的行為改變階段有五個時期:(1)無動機也未採取行動的前運思期(precontemplation),(2)有動機但無規律行為的運思期(contemplation),(3)有動機和行為但缺乏規律的準備期(preparation),(4)已經有規律行為但未超過半年的行動期(action),(5)規律行為超過半年的維持期(maintenance)。本研究目的藉由跨理論模式瞭解慢性下背痛患者參與物理治療師指導之背痛教室後,其運動行為階段的改變。方法:本院復健科推出為期4週,每週1堂1小時的基礎背痛教室課程。經復健科醫師診察篩選適合參與的慢性下背痛患者共23位,進行背痛教室課程。在課程開始前與全部課程結束2週後,填寫運動行為問卷,收集病患在背痛教室前後進行下背痛運動的意願與規律性(規律行為定義為每次15分鐘,每週3次),以分析患者的行為模式分期,並計算各期人數比率。結果:課程開始前病患階段分佈:前運思期3人(13%),運思期19人(83%),準備期1人(4%)。課程結束後病患階段分佈:前運思期3人(13%),運思期1人(4%),準備期5人(22%),行動期14人(61%),而維持期定義需有連續6個月的規律運動,因此介入前後均無患者符合條件。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參加背痛教室運動後,患者行為階段有明顯變化。在課程開始前,運思期患者分布最多(83%),顯示有意願參與的患者大部分已察覺行為上的問題並考慮改變,但無規律運動習慣。參加背痛教室後,一些患者開始規律運動(行動期由0%提升到61%),或有明確意圖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準備期由4%提升到22%),但仍有少數患者未採取行動(前運思期13%無變化,運思期由83%減少到4%)。臨床意義:過去文獻指出背痛教室可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日常功能與疼痛,但追蹤患者長期效果相當困難,而背痛教室成本效益高,仍是現今對慢性下背痛患者常採用的治療模式。本研究以跨理論模式配合背痛教室進行,能瞭解患者運動行為階段變化,希望未來可針對各行為階段介入適當行為改變策略,以提高背痛教室的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