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72.252
  • 期刊

主動運動與被動儀器治療對於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Exercise and Passive Modality Intervention for 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摘要


背景與目的: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是常見和運動相關的下肢傷害,其傷害機轉為壓力作用在脛骨和其周圍肌群,而使得在脛骨下二分之一後內側緣產生骨膜發炎的現象。此症候群好發於跑者與軍人,其中女性發生內側脛骨壓力的機率又比男生來的高,同時也是最容易演變成脛骨壓力性疲勞骨折的潛在危險族群。儘管目前對於該症候群的臨床症狀已有較明確的認識,但目前沒有標準臨床建議介入指標。過去的文獻回顧顯示,此症候群之治療方式未達到一致性,且未包含目前最新的文獻,因此本篇回顧將介入方式分為主動運動及被動儀器治療,目的為探討兩種治療方法對於治療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PubMed、Cochrane Library、物理治療實證資料庫(PEDro)等電腦資料庫及手動資料蒐集由1986到2017年的文獻,收錄文獻符合以下條件:(1)各篇文獻的受試者為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或脛前疼痛或下肢過度使用症候群患者;(2)介入方式需為主動或被動治療,介入種類可包含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計畫(exercise program)、按摩、肌內效貼布(taping)、儀器治療、輔具等;(3)療效評估項目需包含疼痛、功能量表或治療滿意度;(4)文章語言為英文或中文。結果:本研究共收錄10篇文獻,進行統合分析後顯示使用儀器治療與沒有治療相較下,使用儀器治療能有較好的降低疼痛效果(p < 0.01)。跑步訓練加上主動運動(牽拉運動與肌力訓練)和跑步訓練加上輔助裝置相比,顯示受試者滿意度在跑步訓練加上主動運動組別有較好的成效(p = 0.02)。針對完成預設距離之改善效益,不論是跑步訓練比跑步合併主動運動訓練,或是跑步訓練合併主動運動訓練或輔具,組別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對於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被動治療(包括儀器治療、徒手治療等)可有效降低疼痛,跑步訓練搭配主動運動比搭配輔助裝置有較佳的個人滿意度。臨床意義:本篇系統性回顧用來比較主動運動與被動儀器治療之療效的文章,對於功能恢復及改善疼痛部分,其結果可提供臨床治療師介入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患者時之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