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74
  • 期刊

「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曁《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

摘要


「道」是就其「總體的根源義」、「根源的總體義」說,「德」是就其「內在的本性義」、「本性的內具義」說。「道生之、德蓄之」,此是由存有之根源的總體之彰顯呈現。涵蓄之、具成之,方成此內在之本性。「志於道,據於德」,此是由主體之自覺邁向那存有之根源總體,參而贊之,使之開啓,並繼善成性,據以爲德,發爲實踐也。道家於「話語之介入」所成之「物勢」(物形之、勢成之),多所戒慎,強調公須經由「滌除玄覽」、「爲道日損」、「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方能免除「話語之異化」,達到「存有之治療」。儒家重「主體之自覺」參贊互際所成之「存在之實感」,並依循於此,而悠遊涵泳於藝文器物生活之中(依於仁、游於藝),「正名以求實」、「仁禮不二」,進而達到「一體之仁」的境地。 蓋域中四大,天地人三才,人生天地之間,由此「實存之場域」之參贊互際,「總體之根源」因之而彰顯;「範圍天地,顯現其象」,「曲成萬物,名以定形」;然天人不二,和合其德,惟「互藏其宅、交發其用」、「知子守母,尊道貴德」也。

關鍵字

實存 場域 根源 總體 本性 內在 互際 三才 存有 話語 異化 治療 和合 現象 形器 名實 有無

被引用紀錄


楊育庭(2010)。《老子》「道生」架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1168
諶寶珠(2022)。李昌祺〈幔亭遇仙錄〉的文本意涵與敘事原理考淡江中文學報(46),287-318。https://doi.org/10.6187/tkujcl.202206_(46).0009
蔡志鴻(2009)。《老子》英譯之問題研究—以首章、第二十章為核心,並旁及其他章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459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