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5
  • 期刊

「風險社會」的再思考-以布迪厄思想為進路

Revisiting "Risk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

摘要


本文回顧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極具影響力之「風險社會」理論,透過法國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之文化社會學視野,並對照台灣社會現狀,反思「風險社會」的反身性、媒體功能與次政治等重要觀念。本文指出在我國之社會文化脈絡之中,民眾、媒體與社會運動並不如貝克所期待,對風險有著相對應之認知與行動,遑論扭轉風險結構。筆者認為未來可發展在地化風險社會理論,以期透過教育從根本改變社會風氣。

並列摘要


This article seeks to review influential ”risk society” thesis of Ulrich Beck on its central ideas of reflexivity, media, and sub-politics in Taiwan society from the salience of the cultural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We find that under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in Taiwan, the citizen,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 do not fully respond to risk as Beck expected. Therefore, we call for a need of localizing risk society theory, and the social ethos should be changed through education.

參考文獻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 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刊。5,73-132。
盛杏湲、黃士豪(2006)。臺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臺灣民主季刊。3(3),85-128。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211-246。
劉惠卿(2009)。電視報導新聞議題之政黨偏差研究─以 TVBS-N 與 SET-N 報導312 維新館事件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9(1),33-64。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69-122。

被引用紀錄


吳家豪(2017)。我國監所作業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8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