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 期刊

慢性B型肝炎治療新境界:口服抗病毒藥物抗藥性之處理

摘要


慢性B性肝炎感染,對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而言,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衛生議題,在以往,慢性B 型肝炎的治療,選擇相當有限,而且成果也不佳,但在最近的10年內,治療的進展相當迅速,除了有屬於免疫調節劑的短效型及長效型兩種干擾素之外,目前已經有4種,屬於核苷酸相似物(nucleos(t)ideanalog,簡稱NA),用來抑制病毒複製的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 dipivoxil)、貝樂克(entecavir)以及喜必福(telbivudine)上市。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原本是針對HIV 的藥物,包括tenofovir,以及合併tenofovir和emtricitabine的合錠劑,對於B型肝炎病毒的抑制,都有相當的成效,但目前仍未上市。儘管NA在使用上,比起干擾素來的方便,而且副作用少,但是在服用這類藥物1年之後,若終止治療,有相當高的比例,病毒的複製又會重新活化。換言之,想要達到永久抑制病毒複製,可能就必須長期服用NA,可是就如同對抗HIV病毒的經驗一樣,時間一久,抗藥性就會產生,而導致治療失敗,甚至會有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險,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如何監測,並及早發現抗藥性病毒株的產生,為當前肝病學界一項很重要的議題。在以下的論述中,吾人會先介紹有關抗藥性的定義,檢測抗藥性的方法,以及不同NA 抗藥性產生的機率,和如何處理。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