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6.200
  • 學位論文

學院印書文化:台灣社會科學社群的案例,1949-2000

Reprinting Culture in Academics: A Case Study of the Social Science Community in Taiwan, 1949-2000

指導教授 : 孫中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學術後勤中介的印書文化」概念,關注台大人文社會小眾學術社群,以印書行動做為學術資源匱乏環境中的自力救濟,所確立學院印書文化的社會歷史過程。我聚焦在學院知識生產的物質基礎、具體的學術後勤制度形構,探究印書實踐所建構的學群關係及其學術認同,突顯學院印書文化做為文化實體,本身不但為世代傳承的日常印書實踐所建構,因而蘊藏了學術社群藏書焦慮的歷史沉積與知識追趕的多元體現。不僅如此,印書文化本身也具有生產力,它為學群創 建了一個自我滿足的理想世界,儘管仍不時透顯凝視反思的矛盾心理。 本文各章安排呈現跨層次的分析視野:第二章以宏觀的政治經濟觀點爬梳台灣戰後翻印出版史。第三章考察1970 年代學術翻印文化的歷時演變過程,學術翻印業者基於道德經濟的從業動機,憑恃學院人脈與專業知識,以學術翻印的姿態、位置與認同介入學術場域。第四章探討學術邊陲化的中介機制與文化內涵。學術社群透過印書實踐中介。第五章考察影印產業發展的地方脈絡,著重影印產業、技術與制度發展的社會鑲嵌,從而與學院人士結合成相互支持的供需關係, 包括客製印書、制度信賴、社會網絡等學術後勤制度,共同形塑1980 年代以來影印店書店化的知識空間。 1970 年代學術翻印實踐,可視為學院印書文化的回歸現實世代取樣,檢視學術仲介的社會構成,同時說明了印書文化的生產面。當我們轉進學群印書消費面,探討文化消費的意義生產,包括社會差異、社會關係與學術認同等面向,則能完整掌握整體印書文化圖像。首先考量學院印書的結構限制與可能性,即西書引進與學術仲介的制度條件及其變遷,如何導致學術鬥爭性質轉變。其次探討印書與學術再社會化的關係。歷時性地分疏不同世代學子以印書實踐聯繫並分化社 群、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區辨出不同印書行為類型,反映出世代傳承的知識生產意識形態。最後,我以公館影印店的印書經濟與學術後勤,說明學院印書文化的社會建構及其經濟後果。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蘇國賢。2004。〈社會學知識的社會生產:台灣社會學者的隱形學群〉,《台灣社會學》8: 133-192。
來新夏等,2000,《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上海:上海人民。
湯志傑,2008,〈本土社會學傳統的建構與重構:理念、傳承與實踐〉。第553-630頁。收錄於伊慶春等作;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曾琪淑。2002。〈印刷數位化對印刷產業之衝擊與探討〉,《科技博物》6(4): 19-33。
張誦聖,2007,〈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11: 133-160。

被引用紀錄


陳上儒(2013)。臺灣伴唱版權的形構與實作:1970-201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9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