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25.2
  • 學位論文

《荀子》知識論研究

The Master of Knowledge to Practitioner of the Way: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Xunzi

指導教授 : 佐藤將之

摘要


本論文以《荀子》的知識論為研究主題。全文以荀子對人的認知活動與知識的相關論述為本,希望能藉由對原典的分析解讀,以及對前人研究的綜合整理,一方面建立《荀子》認知與知識理論的整體架構與內容,一方面發掘出《荀子》知識論相關的新議題並加以闡述。   首先,筆者依荀子提及認知活動的相關論述,建立荀子哲學認知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人的五官及心的認知能力、認知對象的「物」與「道」、認知時應注重的要點。其次,分析荀子所言認知的困難,即「蔽」、人心思考運作時常發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解除此問題(即「解蔽」)的方法,也就是荀子著名的「虛壹而靜」之理論。接著,以知識為主題,討論荀子理論中對不同層面知識的看法,包括道德、真假、高低、關於秩序、以及關於「變化」的知識等五項,並且進一步論述知識的價值,總結出荀子以治理人文社會為知識最重要的價值,人足以憑藉知識而參於天地。最後,筆者討論有關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問題,文中以「明知故犯」的現實經驗為例,放入荀子「知道」到「可道」「行道」的道德實踐過程,來思考荀子道德認知與實踐的理論問題,最後歸向知行合一的「體道者」。

參考文獻


鄭鈞瑋〈《莊子》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1987。
楊祖漢〈論荀子的「知天」與「不求知天」之辨〉,《鵝湖月刊》第六十五期(1980):17-18。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1994初版。
陳平坤〈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一期(2006):77-135。

被引用紀錄


洪巳軒(2011)。《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85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