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41.202
  • 學位論文

同胞與外人之間:馬來西亞「僑生」的身份與認同

Betwixt and Between: Malaysian Chinese a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童元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透過僑生身份在台就學的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為對象。分別由社會脈絡與個人經驗,透過分析在台灣馬來西亞「僑生」的群體互動、生命經驗、主體與認同,等涉及身份認同和文化差異所引出之議題。本文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於「族群」作為身份認同的意義與限制做出檢討,這部分將以台灣和馬來西亞兩地作為例子分析。第二部分則是以上述兩地的族群概念的交集,即馬來西亞「僑生」的主觀經驗,去進一步探討身份與認同的意義。 僑生教育是一套延續過去中華民國血統主義的國民認定方式所形成的政策,本文檢討「華僑」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這與僑教實施的關係。另一方面,本文也同時檢討「華人」這個概念在馬來西亞的獨立建國過程中所形成的含義。就今日的馬來西亞而言「華人」是一種官方認定的種族分類範疇,背後反應的是公民身份。。馬來西亞學生一直「僑生」的大宗,數十年來不斷有馬來西亞學生透過僑生政策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因為馬來西亞發展出的華文教育體系,剛好和僑教銜接。 兩地各自發展的歷史形成在某種廣泛的華人/僑概念下,個別的政治身份和認同。然而當馬來西亞學生在台灣必須接受「僑生」身份時,既有的華人身份認同便受到挑戰。第二部分分別以文獻資料和訪談材料,呈現不同時期的馬來西亞旅台學生,對於這個狀況的回應。

並列摘要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 policy is implemented with a national premise that all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are “Overseas Chinese”, so the students enrolled are considered as homecoming Overseas Chinese. Using Malaysian Students with Chinese descendant under this policy as subject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se students negotiate and articulate both their ethnic and nation identities.

參考文獻


2003 〈當前僑務政策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第1期,頁217-242。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2001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2003. Together-in-Difference: Beyond Diaspora, into Hybridity. Asian Studies Review 27(2):141-154.

被引用紀錄


陳汶思(2014)。馬來西亞華語之研究——以檳城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4005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