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72.224
  • 學位論文

《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ao and Things in the Laozi

指導教授 : 陳鼓應 杜保瑞

摘要


本論文以《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為研究主題,本文從《老子》是積極的哲學思想的觀點出發,探討「道」與「物」之間的關係如何。 老子哲學的目的在於改變亂世社會,是非常積極的,只是它所提供的方法上比較曲折難解,而被視為消極。老子哲學的核心是「道」,「道」是不能規定之根源存有,不可言說的。《老子》善於描述「道」的性質,表達出「道」與「物」之間的關係。而《老子》提出形上意義之「道」,解釋「道」與「物」之間應有之存在模式,是另有目的,這就是要積極地建立更有智慧的人文社會理想。 本研究從分析《老子》中「道」,「物」概念的哲學意涵開始,由「生」與「歸」概念說明「道」與「物」之間的根本聯繫,由「知」與「欲」概念中看到二者間的脫節,最後由「虛靜」、「觀」、「明」概念中找到「道物關係」的和諧。 在老子哲學中,「道」是最核心的哲學概念,它以「自然」和「無為」為其運行原理。「自然」與「無為」是貫穿《老子》全書的基本思想。對道而言,「自然」是「道」所具有的性質,是道的屬性。「無為」就是道本身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和運行原理。在「道」的運行下,「物」是平等對待的,沒有毫無差別。《老子》並未直接說明「物」之性質如何,但間接地多處提到「物」本身擁有自行發展和變化的性質。 《老子》的「自然」與「無為」的思想並不是提倡什麼也不作為,而是反對許多人為的作為。因為人用很多人為的因素,開始與自然對立,漸漸破壞安定的自然秩序,擾亂了自然的和諧,而造成了社會之亂。 本文由「生」與「歸」概念說明「道」、「物」之間的根本聯繫。「道」是「物」所依循的運行原理。「物」由「道」生出來,而且必須依「道」而成長與發展,最後依循著「道」的運行原理而回歸於其生命根源。 繼而本文以「知」與「欲」兩個方面為切入點,探討《老子》「道物關係」 脫節的原因。從「知」的方面來看,有三個原因。第一,人間社會的價值概念,都是人為的相對假立,根本就沒有絕對標準。而天下人往往被這些社會的價值觀所捆住,造成盲目的追逐這些相對的價值觀而造成不幸。第二,人的自以為是的聰明、才智,會阻撓人對道的體認,以及造成社會的禍患。第三,人缺乏對真知的領悟。從「欲」的方面來看,因為人天生擁有耳目口的欲望,所以人為了滿足這些不當的欲望無止境的貪求。這種無止境的貪求最後帶來人間社會的不平衡而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幸。 本文最後由「虛靜」、「觀」、「明」概念中找到「道物關係」的和諧之方法。「虛、靜」概念是針對「心」的修養工夫而言。《老子》所謂的「心」,具有很多缺點。「虛其心」與「致虛極」的工夫所追求的目標皆是人能夠驅除心中所有外在事物的貪欲和追逐。也就是說,能「虛」就能「靜」,心中不再有對外界事物的執著與欲念,就能保持內心寧靜,這樣才能夠維持「常無欲」的境界。《老子》所謂的「觀」,是說用冥想的態度去深味而體驗萬事萬物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由「致虛」、「守靜」的工夫,能夠使心智達到純一不雜的清明境界,然後我們才能有深入了解天地造化之妙的「觀照」作用。《老子》的「觀」,是一種修養境界而言。《老子》以「明」為人生最高的修養境界。「明」是人所固有的某種能力。但人由其自身的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這天真素樸而自然生發出的「明」的能力,所以《老子》提出修養工夫,使得我們能夠找回我們本身固有的「明」。 《老子》提出形上意義之「道」,而解釋「道」與「物」之間應有之存在模式,其實都是為了使得我們復歸於自然的「明」,進而能夠解決時代所面臨的問題。

關鍵字

老子 自然 無為 虛靜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Laozi Dao Things What-is-so-of-itself Non-action produce return Knowledge Desire Mind empty calm contemplate clear

參考文獻


張成秋,《老子王弼學》,臺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陳錫勇,《老子釋義》,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被引用紀錄


楊育庭(2010)。《老子》「道生」架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11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