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0.118
  • 學位論文

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

The Research of Yip Wai-Lim and Du Guo-Cing's Poetics Theory

指導教授 : 柯慶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詩為研究領域,以詩學理論的建構為目標;而葉維廉和杜國清,則是研究的對象,至於美感便為葉、杜二氏之詩學理論的共同主軸。 在問題意識方面,本論文的寫作最初是基於對「詩是什麼」這個複雜問題的高度興趣才逐漸拓展成章;因此,在研究進路的安排上,筆者便以詩之本體(包含詩之核心、組成和功能)和詩之創作(外在、內在與媒介層次),做為本論文的雙重進路。至於研究的具體方法,則是以文本內證的方式為主,包含詮釋、統整、重構和延展等部分。 本論文的實際內容,首先是以針對詩之核心究竟為何的議題來加以開展。就此而言,葉維廉、杜國清都認為詩之核心來自審美活動的感受,亦即以知感均衡為最佳狀態的審美感受,是詩所不可缺少的關鍵核心——即使在詩核心的性質上,葉、杜二氏各有認定——前者認為詩核心應具有如物之真的特性,後者則強調詩應該要有一種獨特的想像之新。其次,在詩組成論方面,葉維廉、杜國清都認定由語言文字、意象和美感,是詩的組成元素。而在此三者之間,就整體關係而言,可說是維持著二重直達或間接三重的連結型態;至於超然不棄,則是對此三元素之細部關聯的最佳說明。再者,對於詩所應具備的功能,葉氏較偏向將其歸外在層次,著重於更廣大的經驗整體,故而提出詩應該要能夠再現經驗中真實意涵的見解;而杜氏則是重於人、偏於內,因此強調詩的功能就是要能夠滿足人類的內在需求。最後,在經過核心、組成與功能的探索之後,我們可以得出對於葉、杜二氏而言,所謂的詩,或許就是一種「功兼內外的間接審美感受」。 最後,在使詩成立的創作方法上,葉維廉、杜國清都把外在(如現實、自然等)、內在(如心靈、想像力等)與媒介(語言與文字)做為是彼此共同關注的三項焦點,此即為葉、杜二人之詩創作論在整體架構上所具備的的共同特色;而此三項焦點之間的交響互通,則可說明二人詩創作論在細部關聯方面的一致情形。而若從殊相的角度來看,因為葉維廉、杜國清對詩核心的性質各有獨特的詮解,導致在詩創作論上,葉、杜二氏最大的差別,就是對尋真與求新的不同堅持。 總之,葉維廉與杜國清的詩學理論,不但是以美感為核心,更以詩本體論(包含詩核心、組成與功能論)和詩創作論,作為建構的主要方向。至於在兩人詩功能論和詩創作論中所呈現的種種差異,則可視為是受到兩人對詩之核心設定的特殊性質所影響;但之所以葉、杜二氏會對詩核心有不同的性質要求,則是因為兩 人對於主體自我抱持著不同的態度和看法。 至於本論文的主要成就,首先表現在揭露詩學理論以美感為建構主軸的可行性;而此種可行性的檢驗,則可見於對葉、杜二氏以美感為主軸之詩學理論的積極闡釋——換句話說,筆者對於葉維廉、杜國清在詩之核心、組成、功能等詩本體論,以及詩創作論的詮釋與建構,是以美感為詩學理論主軸之所以可行的最好證明;而「美感詩學」,則為筆者替葉維廉、杜國清之詩學理論,所做出的總體定義。其次,透過對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的層層思索,不但挖掘出突破時代侷限、綜合古今中外和符合島嶼特質等共同特色之外,對於兩人詩論的種種差異,筆者亦歸結出對主體自我看法的不同,方為其差異的根本源頭;換言之,對人的理解會影響對詩學理論的理解——文學研究的根本即是對於人的研究——此亦為本論文的收穫之一。最後,當筆者針對葉維廉與杜國清之詩學理論進行延伸的想像時,發現葉、杜二氏儘管因為對自我主體的不同態度而在詩學相關概念的論述上有所歧異,但其實透過審美感受為橋樑,葉維廉與杜國清的詩學理論可以匯通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杜國清的詩論為起點,代表詩人從主體自我的醒覺而開始創作;以葉維廉的詩論為終點,表示個體小我和宇宙自然的合一。

關鍵字

詩學理論 葉維廉 杜國清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Poetics Theory Yip Wai-Lim Du Guo-Cing

參考文獻


古添洪:《記號詩學》,東大出版社,1999年4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漢光文化,1985年12月。
杜國清:《望月》,爾雅出版社,1978年12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大安出版社,2000年9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五南出版社,1997年9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