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28.88
  • 學位論文

全球化論述與身份想像: 探索台灣認同選擇的可能性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詮釋學作為方法,從全球化的角度切入當前台灣的身份與認同議題,一方面探討目前既有的身份論述如何以蔚為潮流的「全球化」概念來鞏固特定身份選項,另一方面亦嘗試分析有哪些潛在的身份選項因為全球化的影響而出現了實踐的可能性,同時使得不需要被代表的身份也有可能成為選項之一。在台灣的認同議題上,「全球化」的概念經過不同論述者的操作與詮釋之後,使得有些人得以藉由全球化鞏固特定的身份選項,同時也有人能夠以全球化來逃避固定的身份符號。其中,為了鞏固特定的身份代表,利用「全球化」進行身份的消費與被消費,經常成為某些身份論述用來捍衛自己與攻擊對手的重要策略。而「全球化」所扮演的工具性角色,更顯示了經過翻譯之後的「全球化」概念,早已與在地文化「混血」,而呈現出西方理論家預期之外的面貌。在需要被代表的身份選項以外,「全球化」也提供了「不需要被代表」作為身份選項的可能性,同時,全球化底下的諸多現象,也使得人們得以在固定的身份論述之外,發現另一種對於身份進行再詮釋的機緣。 關鍵字:全球化、身份、論述、消費、可能性 ※ 特別感謝教育部國家講座「探索人類政治生活的可能性」提供的論文獎助。

關鍵字

身份 全球化 論述 消費 可能性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onsumption Globalization

參考文獻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收錄於《台灣政治學刊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期刊與書籍
王家英、孫同文(民85),〈國族認同的解體與重構---台灣當前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叢》卷期7。

被引用紀錄


廖育信(2007)。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916
黃雅詩(2005)。台灣國家論述中的主體性敘事方式─一個理論脈絡與能動性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538
林妙玲(2005)。探討台灣媒體中的國族想像─以「大陸配偶」公民權的平面報導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1674
俞孟昀(2012)。中國風流行音樂文本敘事與批判話語分析─以周杰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8402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