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1.110.169

摘要


《汕頭方言辭典》是英國浸信會傳教士A.M. Fielde花費四年時間,蒐羅汕頭地區的潮汕話編輯而成,成書於十九世紀末。本書保存了當時當地閩南族群的口語,是十九世紀少數內容豐富的完整資料,對於現代閩南方言的研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語料。   用現代語音學「音位」的平面方法處理《汕頭方言辭典》的音韻系統,往往兩難於客觀分類標準與主觀的語音特色之間。為了能見方言的全貌,縱然從「音位」的立場可以取消的韻母,也因為深怕忽略可能透露出的語音現象而猶豫。我們盡量在客觀與主觀當中找合適的定位:既不能斷然否定語音實存的本質,也兼顧語音規則的運作。在這個條件之下,第二章裡我們歸納聲母為十八個、韻母八十八個以及聲調八個。   由於閩南方言文白異讀十分複雜,本論文並不以解析音韻的歷史層次為主要目的,內文主要對於《汕頭方言辭典》的平面音系進行梳理,讓我們知道作者記音的原則,並比較現今潮汕話的音讀之後,將書中的符號轉寫為國際音標,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第三章在《汕頭方言辭典》的音節結構和同音字匯著力頗多,也是本論文的重點所在。第四章透過歷史比較,整理出十九世紀末汕頭話和中古音系的比較。 由於潮汕方言歷史古老,超越中古音,因此有許多存古的特徵,例如:沒有輕唇音、知系白讀音讀如端系、章組和端組互諧、精莊章讀為一系、曉匣母讀如見系以及次濁明泥來日疑云以讀為喉擦音h-。聲母部分,全濁聲母全部清化,平聲字多讀為送氣、仄聲字多讀為不送氣,許多兼讀為送氣和不送氣清音。韻母發現山攝陽聲韻大部分字以及臻攝少數字變讀為舌根音韻尾;相對的入聲韻也變讀為舌根音韻尾,依據李新魁參酌十九世紀初期的《韓江聞見錄》,山攝尚未發生變化,可知現在汕頭話鼻音韻尾只剩下-m、-N兩套是近百年來發生的創新音變。

參考文獻


程俊源 2002 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 《第四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8.3 台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 《聲韻論叢》第七輯
姚榮松 1994.5 渡江書十五音初探 《聲韻論叢》第二輯
─── 1994.5 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 《聲韻論叢》第二輯
陳彭年等重修 1996.11 16刷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