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5.251.99
  • 學位論文

清代臺灣水果研究

The fruit of Taiwan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摘要


本文論述清治臺灣時期水果種類、產地產期與水果習俗文化,同時也回顧荷鄭時期移入臺灣的水果種類與途徑。就資料檔案的運用上,荷治時期是以《熱蘭遮城日誌》及航海日記與長官書信集,來看臺灣進入歷史時期原住民水果的種植與中國漢人輸入的水果種類;鄭氏王朝與清治時期,是以清代臺灣方志之物產(或土產)果屬類,與官宦文士之詩歌文集史料,來看二百餘年臺灣水果在地化與文化現象;此外也從清康雍乾之奏摺檔案來看皇帝對臺灣水果的評價。 研究成果在第二章論述荷治時期,在南部的西拉雅族、中部的大肚王、北部武溜灣等社及東部的卑南社,均種植數種食用水果;而在荷蘭人以武力威逼之下,獻出檳榔與水果樹苗,表示獻出土地並臣服於統治的無奈現象。而此時期荷蘭人從東南亞輸入水果,及引入中國人種植稻米與甘蔗時,水果也隨著中國人從中國沿海與廈門帶入臺灣,其種類約有20餘種。鄭氏王朝將荷蘭人逐出臺灣後,文獻留下的少,但從荷治與清初蔣毓英的《臺灣府志》所列水果中,約略可以看出鄭氏統治臺灣22年的水果種類。第三章首先以數種清代臺灣方志來分析清康熙與乾隆以後臺灣的水果,及文集中作者蒐羅臺灣水果的動機與源由,來綜論全臺灣的水果種類。而至清乾隆末期,漢人已遍及臺灣西部,因此以縣志與采訪冊依清光緒13年(1887)的行政區劃北中南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來分析水果的產地區域與特色,如西螺柑、麻豆柚等。此外,臺灣氣候四季如春,適宜水果的生長,因而將水果的產期依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色,整理出方志中的水果產出月份,可看出與現今水果的產期有何不同。而這些移入的水果在臺灣土地上生長,即表示這些水果已能適應臺灣的氣候水土,真正的在地化了。接著第四章進一步探討水果在地化之後的食用文化,有其特別的意義與功用。首先從宮中檔案的二十餘個皇帝奏摺當中,詳細列出西瓜及檨進貢給康熙、雍正與乾隆三位皇帝品嘗的評價。另因臺灣水果盛出,且臺灣產糖及鹽,故將水果醃製以保存食用期限及擴大食用方式。而節氣盛產的水果也被漢人用來當作歲時節慶中的祭品,以求得平安。還有深受漢人與原住民喜愛,且有預防瘴癘之氣與具有社會禮俗功能的檳榔,因具經濟價值,被漢人廣為種植,清朝時和檨宅一樣,課以檳榔宅稅。 本研究利用荷蘭檔案與清代方志釐出臺灣水果的種類、種植區域與產期,以銜接前人對日治以後的水果研究。但本文並未觸及到清代臺灣水果的種植技術、清末西方人與日本人對臺灣植物調查文獻中,對水果的描述與分類系統、清末開港後與日治後,臺灣水果產業化與商品化的形成原因與成果,這些議題值得日後更進一步研究。

關鍵字

水果 物產 進貢 節氣

並列摘要


*

並列關鍵字

Fruit Property Tribute Feasts

參考文獻


2006<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15:107-13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1<巡臺御史六十七在臺期間(1744-1747)之詩作論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5(1):41-57。
2005<從考古遺留論臺灣史前的飲食習慣>,《中國飲食文化誌》1(1):49-98。
安東尼瑞德著,吳小安、孫來臣譯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