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2.172
  • 學位論文

清代北亞毛皮的輸入與流行時尚

指導教授 : 賴惠敏 黃敏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物質生活與消費文化的研究,在近二十年來,逐漸由學術研究的邊緣地帶進入到核心地位。在西方歷史學界,這種名為「新文化史」範疇的研究,約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一新興的學門;臺灣歷史學界,也受到西方歷史學界對於消費文化研究趨勢的影響,在1990年代,臺灣歷史學界所謂的「新文化史」研究也順勢而起,開始受到許多不同學科的關注,於是以「物質生活」與「消費文化」的研究也成為重要的歷史學門,並吸引許多優秀的學者在這塊研究領域上深耕。這類研究以明清時期為主要的研究斷限,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分別切入,例如:乘轎、飲食、節日、家具、服飾與旅遊等面向出發所做的研究等都有許多豐富的論文作品發表。 筆者遂在這波物質與消費文化的學術流行趨勢下,趕搭這研究潮流。以毛皮為主要的論述物品,觀察毛皮在清代各方面的應用。毛皮服飾的穿著在中國歷代皆有所見,但尚不屬於普遍的現象,毛皮服飾開始成為穿著的習慣主要是在清代。清代的先祖滿洲人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其生長的環境冬季寒冷且漫長,所以滿族上下皆穿著毛皮以作為禦寒的衣物。因為滿族人的生活離不開毛皮,在清朝建立後,也將此種穿著皮裘的習慣帶進中原地區。 中國東北本有毛皮可提供作為毛皮服飾的來源,但種類畢竟有限且數量也不多。因此,為應付毛皮來源的需要,遂向外尋找毛皮來源地。中俄間的貿易也在毛皮需求下開始發展,毛皮成為中俄貿易中最主要的獲利來源。俄國大量對華輸入皮貨,造成中國境內皮貨充斥,也對清代毛皮服飾的流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清代以皇室宮廷為主要消費毛皮的族群,因此穿著毛皮的風氣以宮廷為主向外延伸,以京城為主要的流行時尚中心,向四周擴散,因此可以發現穿著毛皮服飾以作為禦寒衣物的現象,已經不以京城為主,在江南省份以及廣東地區,都可以發現穿著皮裘的現象。因此,本論文觀察到,穿著毛皮服飾本來是以禦寒為主要的目的,且清代統治者也將毛皮服飾納入冠服等級制度中,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但隨著經濟的發達帶動著消費風氣的開放,許多人都有能力消費這些所費不貲的高級毛皮服飾,於是穿著毛皮遂由身分等級過渡成財富的象徵,成為「炫耀式」的消費與物品。 許多西方歷史學者指出,清代中國在服飾流行的創發方面,速度是緩慢且比不上晚明時期的,但從本篇論文的研究發現,情況並非如西方學者所說。清代隨著政治的趨於穩定,其經濟的表現也開始走向穩定發展的階段,消費行為遂在經濟力增強後得到最有力的支持,這在清代的毛皮服飾流行時尚中可以得到證明。 在消費力驚人的現代社會裡,研究明清的消費社會與風氣也許更值得玩味,「炫耀式的消費」在以往是身份貴賤的區別,但在晚明、清代以及現代社會中,這些「優雅的裝飾」只要有錢、有能力即可辦到,可發現「物質文明」、「消費文化」的研究趨勢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地方。

參考文獻


Elliott, Mark C.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
賴惠敏,〈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期刊》,2005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

被引用紀錄


孫華璟(2012)。論南宋浙學於儒學發展中之意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031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