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26.210.133
  • 學位論文

囚禁於朝鮮的南蠻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Sperwer號之船難 (1653)

指導教授 : 黃一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西元1653年,一艘隸屬於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Sperwer號,滿載大量鹿皮、砂糖等對日貿易的商品,從福爾摩沙島的大員港出發,預備航向日本長崎進行交易。Sperwer號在出發後便失去聯絡,船員亦不知去向,東印度公司認定該船已遭遇船難。然而在13年後,八名荷蘭人搭乘一艘破舊的小船,出現於長崎外海不遠處,日本將他們帶回審問,方知這些人就是當年Sperwer號的生還船員。原來該船在航行至濟州島附近時,因颱風吹襲而發生船難,僅36人存活,他們被朝鮮人發現,拘留在朝鮮國內長達13年之久,後因部分船員被安置於臨海的全羅左水營,終有機會脫逃。而其餘的生還者在日本的斡旋之下,也獲得朝鮮的釋放,終於得以重返故鄉。 船上的簿記員Hendrik Hamel依據東印度公司的規定,將船難的經過與他們在朝鮮的經歷寫成報告書,這份報告書不久後在荷蘭出版,成為歐洲第一本介紹「隱士國」朝鮮的一手著作,並於歐洲各國以德、法、英語不斷再版。此後百餘年內,並未有其他相同類型的著作,因此該書在接下來一個世紀,影響著歐洲人對朝鮮這塊土地的認識。 Sperwer號的船難事件,自20世紀初期便有日本、韓國、美國、荷蘭等國學者對其展現高度興趣,故迄今已有相當完備的研究成果,惜未有以中文寫作的相關專書或論文。然而該船難發生的時間,正處於東亞局勢急遽變化的時代,滿清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日本在17世紀初結束戰國時代的長期動亂,且於該世紀中葉採取鎖國政策;日本與滿清分別並於16世紀末期與17世紀前葉對朝鮮發動戰爭,使朝鮮深受戰亂之苦,並對二國產生難以磨滅之怨恨與恐懼;船難正好發生於身處中、日二大勢力夾縫間的朝鮮。雖然此事並非直接與中國相關,但朝鮮對生還船員的處置,以及船員逃至日本後,日方對朝鮮採取的外交行動,皆受到當時滿清、日本與朝鮮的關係所牽動,故此船難仍有值得中文學界注意與研究之價值。

參考文獻


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1分 (2007),頁35-106。
Fryke, Christopher and Christopher Schweitzer. Voyages to the East Indies.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Ltd., 1929; reprint,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C. Ernest Fayle,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7.
Barron, Roderick M. “European Maps and Mapmakers,” in
林偉盛,〈荷據時期的臺灣砂糖貿易〉,收入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頁7-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