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73.221.132
  • 學位論文

公共性、文化生產與社會實作:以公共電視的音樂節目為例

HASH(0x1c97c8f0)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何東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公共電視在台灣成立至今屆滿十年,對於公共電視的制度面向,已經多有討論。然而對於節目生產方面的研究,仍有許多發展空間。本文希望藉由公共電視的音樂節目,探討公共媒體的重要價值,也就是公共性的概念。但是本文並不從規範的意義出發,而是從實際節目運作的過程中,理解此文化生產過程中公共性的樣貌。 公共電視從獨立建台以來,一直以古典音樂為音樂節目主要內容,但是在近年的通俗音樂播出時數,卻超過了古典音樂。本文認為這樣的變化,也代表著不同音樂位置在該文化生產的社會空間中起了變化。 於是本文將焦點放在公共電視曾經製作過的古典音樂節目,以及通俗音樂節目,分別以公視表演廳,週日狂熱夜以及公視53街Band當道這三個節目。透過相關資料的收集,包括制度層面的資料、報章內容的報導,收視率的分析以及對於節目製作相關執行者的訪談,本文認為這些變化不僅是偶然,而是制度的條件、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節目製作人本身對於特定音樂類型的價值判斷,種種環節牽動了這樣位置的改變。本文希望藉由這些變化,勾勒出在這個文化生產的社會空間當中,不同的音樂類型憑藉著哪些動力,又是跟著什麼樣的邏輯產生了社會空間位置的更動。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對於公共電視而言,這層公共的意義,並不完全如規範上的的意義,其中會有所選擇,也會有所排除。但是重要的並不是排除本身,而是排除的背後依循的是什麼樣的運作邏輯,是這樣的邏輯使得公共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得以浮現。希望藉由這篇論文,可以粗淺地勾勒這樣的邏輯。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楊淑雁 (2006) 山葉音樂教室在臺灣之發展。台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組碩士論文。
— (1999) 公共性的詭譎:比較英德法義台的公共電視爭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4: 133-185。
林麗雲 (2005) 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 85: 1-30.
張育章 (1996) 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 25。
張斐雯 (2001) 西洋嚴肅音樂在台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1999年)。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