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50.11
  • 學位論文

個人風格的追尋(身體的風格化歷程)——以美髮行為討論日常生活美學實踐

HASH(0x1c9bf4f0)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摘要


本研究目標企圖以美髮行為(包括美髮消費、自己整理頭髮)的情境身體實踐為例,討論:1.「個人風格」與「風格化」的概念。 2.什麼時候「個人風格」成為關注的焦點? 3.「個人風格」是如何實踐?「風格化」的動態歷程為何? 4.「個人風格」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本文第二章以日據時期至今台灣的「理髮╱美髮行為」、「理美髮業」的轉變歷史為指標,處理身體形象的轉變歷程。從早期受到國家及社會權力規訓的狀態,歷經七○年代蓄長髮以及北一女護髮事件,挑戰過去制約身體形象的國家權力,使個人身體權利覺醒,以及經濟富裕發展下美髮行為大眾化的趨勢,身體形象的集體性表徵意涵逐漸消失。八○年代Vidal Sassoon的系統剪髮理論與個人風格概念進入台灣,刺激美髮產業以及消費者個人身體美學能力的培養,帶動九○年代髮型DIY風潮,消費社會下展演自我的風格身體時期,多元的流行美學典範開始出現,個人風格成為關注焦點。 第三章進入美髮沙龍現場,訪談設計師與消費者如何在髮型設計中實踐個人風格。所謂個人風格正是現代人要給予具體內容的生命,展現內在自我的身體展演形式,正是九○年代展演自我的風格身體時期,現代髮型設計的概念——設計師傾聽消費者的自我形象需求,依憑消費者的個性、職業、喜好、生活習慣和個人身體美學,透過溝通添入設計師美感與建議的共同創作——才得以開展。量身定做的髮型設計最特別之處,正是消費者與設計師相互刺激、共同成長,體現消費與生產共同出現、交相影響的微觀互動。 第四章則走入髮型秀場,討論流行文化如何影響設計師與消費者的身體想像。在歐美剪髮理論進入台灣的同時,由歐美主導的流行文化體系透過媒體在台紮根,握有流行文化領導權的歐美設計師創造當季流行髮型樣式,透過髮型秀定義流行標準供設計師模仿、挪用,或是由明星等流行代言人透過媒體散佈流行元素,流行文化體系透過媒體對消費者大量傾銷審美標準與風格樣版,成為消費社會人們身體想像的來源,取代過去國家社會對身體形象的規訓成為新制約力量。 個人風格的追尋,也就是風格化(stylization)的歷程,是個人尋找自身「生命」(life)與「形式」(form)合一的動態過程,為過往積澱於生命中的感受與經驗,尋找在當下最能表達自我內在感受的形式。個人風格是在身體實做過程中培養出的美學表達能力,從每次髮型設計、抓頭髮、編髮、吹頭髮的嘗試過程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展現內在感受的髮型樣式。最後本文試圖提出,模仿即是大多數人僅套取流行風格樣版、沒有產生內在感受與風格形式的共鳴,從而形構了流行文化;然而掌握個人風格展演能力者,能夠透過拒絕、挪用、拼湊流行文化元素,創造性地實踐與流行文化有所區別的個人風格。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遇》No.18,2007秋季號。肯邦國際股份有限公司CanBran發行。
《型男變髮書》,2007,吳博仁著,木僅文化。
發表於2003年文化研究年會。
李丁讚,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33-206。
黃宜純,2003,《美容美髮沙龍店長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博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李芳斳(2012)。單身女性之流行焦慮與廣告代言人類型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名牌包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154
徐瑩峰(2014)。台北市中山雙連街區創意群聚的權力幾何學〔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909
徐偉珍(20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之異同探究—以「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403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