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19.217
  • 學位論文

做個好球員:台灣高中棒球培訓的觀察

指導教授 : 許瀞文

摘要


本研究以人類學的研究方式,瞭解在台灣棒球培訓中,「好球員」的定義與培訓過程,從而對棒球培訓體制提出反思。從「好球員」的標準與定義中,可比較台灣培訓體制中,不同力量之間的看法差異與矛盾,並提供跨運動、跨社會的比較基礎。高中棒球員在培訓規劃、球員身體條件、以及實質的訓練生活上,都進入專門、長時間的訓練,以棒球隊生活做為重心,因而可更明顯看到棒球隊的生活方式與內部價值觀念,加上職棒的介入,高中球員身上有國家與資本力量之間的拉扯。   培訓體制欲培養出的頂尖棒球選手,必須在國際賽奪得佳績,或成為職棒明星,達到「為國爭光」的目標。好球員在達成目標之餘,必須兼顧球技、課業與品德標準。球員普遍經歷相類似的培訓生活,球隊教練主導球員培訓過程,並協調各界價值觀,影響球員在球技、課業與品德的表現。球隊肯定的球員,必須獲得球隊地位,包括年級、態度、球技等面向,並遵守團體紀律。官方與媒體期許球員能夠做到禮貌與整潔,當一個有品德的球員,避免打假球。身為學生球員,他們也要達成課業規範,遵守校規,為校爭光。家長與球迷對於高中球員的期許,則是依靠棒球有所成就,但也因為這種期待,可能與球隊教練產生分工衝突。不同力量皆在培訓體制中運作影響,球員的主要考量則是如何延續自己的棒球生涯。   球員能否繼續進入棒球培訓的下一站──大學,取決於自身的球技,以及培訓過程中棒球關係的累積。但進入大學後,能否持續棒球生涯,視球員的自身管理與生涯規劃而定,此處也可看到好球員依照不同階段,對球員的要求標準有所改變。台灣過度強調棒球專業培訓,也讓球員離開培訓環境後無所適從。好球員的定義,隨不同階段有所改變,但未有相對應的培訓方式,容易使培訓體制過於目的性的後果,由球員個人承擔,而沒有思考培訓體制中結構上的缺失。這是台灣運動培訓體制中常見的矛盾。

參考文獻


1998 日據時代台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2011 改變體育班本質的關鍵問題。學校體育,第122期,頁56-58。
  2011 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第
  2009 中小學棒球聯賽二十年。學校體育,第113期,頁4-1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