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96.114.118
  • 學位論文

從使錄到方志──明清使琉球錄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馬雅貞

摘要


明清間持續有使臣撰寫的使琉球錄,不僅在使錄一類的史料中顯得相當特殊,清代使琉球錄與康熙、乾隆年間形式的變化之劇烈更是前所未見。目前對明清使琉球錄的研究,已注意到明清使琉球錄持續撰寫,以及兩代使琉球錄在形式上的差異,並認為使琉球錄於明代的持續撰寫是因航海之困難與對琉球紀錄缺乏等實用性的考量,清代使琉球錄形式上的轉變,則是由於清代考據學的興起,以及琉球國史發展之故。然而,若清代使琉球錄是因學風轉變導致使錄的變化,為何其他使錄卻沒有同樣的轉變?   事實上,明清使臣都曾言及撰寫使琉球錄的目的,其中都透露了使臣在當時對外關係中對琉球的認知。明代使琉球錄的書寫集中於嘉靖、萬曆年間,此時期正是倭寇、日本侵擾中國最為劇烈之際,使臣多於使錄中言及出使琉球於當時的重要性;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使臣則是為了將使琉球錄上呈,而分別以圖冊與地方志的形式撰寫使琉球錄,藉此彰顯琉球於清代的恭順,以及清代版圖的擴張與一統。因此,明清使琉球錄的持續撰寫,以及清代使琉球錄形式上的巨大變化,很可能都與明清對外關係的轉變之下,對琉球此一朝貢國看法的轉變有關。   總之,明、清兩代使琉球錄的持續書寫各有其不同的脈絡,本文即試圖透過分析明清使琉球錄的製作目的與內容,探討明清使琉球錄持續撰寫與形式轉變背後的意涵。

關鍵字

使琉球錄

參考文獻


54.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53. 鄭永常,《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式與鄭和下西洋》,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1。
58. 詹素娟,〈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臺北,1999),頁2-17。
71.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朝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臺北,2012),頁1-76。
3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臺北,1985),頁105-1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