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4.217
  • 學位論文

兩周樂文化研究--從音樂經驗的角度考察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兩周樂文化研究—從音樂經驗的角度考察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音樂經驗的角度,就目前可得的出土與文獻資料,略依時代先後來探討兩周時期的音樂文化。 人類的音樂經驗,主要取決於感官經驗中聽覺的發揮,然而並非所有聽力所得的經驗都可以音樂理解之,換句話說,何謂音樂、樂該如何定義,也就是首先必須面對與定義的問題。對此,本文首先在第一章緒論中,借鑑西方研究者對於音樂的定義與種種討論,作為反思兩周樂文化的參考座標。資料所見兩周時期的樂文化的內容豐富,遠非現代西方音樂學者從器樂立場對於音樂所做的思考所能範圍;然而,西方學者對於器樂的思考的確契合兩周樂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其對於音樂經驗的討論也的確可以深化我們對於兩周樂文化的理解,因此,認識、參考西方學者對於器樂音樂經驗的種種討論,將有助於本文對於兩周樂文化更深入的認識與討論。 論文第二章主要討論兩周時期的青銅樂鐘。不論是文獻記載或考古發現,青銅樂鐘無疑地都是兩周時期極其重要的樂器之一。青銅樂鐘不只是實際的演奏樂器,更是作器者與用器者社會身份地位的表徵之一,尤有甚者,青銅樂鐘更可能是周人藉以自別於其他族羣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換言之,兩周時期青銅樂鐘所蘊藏的文化意義遠非其作為樂器所可涵蓋。因此,本文第二章〈樂之器〉選擇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對周人甬鐘的由來與可能的文化意義作更深入的討論,並且試圖呈現兩周時期樂鐘形制的發展與特色。 論文第三章〈樂之用〉則藉由青銅樂鐘銘文與傳世文獻的記載,試圖還原與呈現兩周時期的樂文化內容與面貌。首先,樂鐘銘文清楚顯示了周人使用樂鐘的目的,也反映了周人對於樂鐘聲響作用的理解,藉由對兩周時期樂鐘銘文內容的整理與分析,青銅樂鐘之於周人的音樂經驗與意義,得以清楚的顯現;東、西周時期人們對於樂鐘使用目的與樂鐘效用觀念的改變,也得以清楚認識。其次,傳世文獻提供了兩周時期與樂鐘銘文有別的用樂記載,藉由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得以進一步的認識兩周時期的用樂過程、探索其中的音樂經驗,並且得以更為深刻的認識文獻對於呈現歷史事實的侷限。第三,傳世文獻中也往往有著更為現實具體的用樂紀錄與過程描寫,藉由對這些內容的分析做為基礎,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孔子豐富的音樂論述,也由此可以發現,孔子幾乎是目前可見兩周時期對音樂認識與理解最為深刻之人,孔子對於音樂的種種議論,幾乎是認識戰國諸子音樂論述的基礎,孔子音樂經驗所反映的價值與可貴也就由此得以認識。 第四章〈樂之論〉對《墨子》、《荀子》與《呂氏春秋》中相關的音樂論述加以分析討論,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釐清先秦諸子對於音樂認識的特色與侷限。藉此,本文關於兩周時期音樂經驗的討論得以完整的呈現。 藉由上述篇章的討論,本文希望從音樂經驗的角度出發,較為清楚的呈現周人樂文化的特色。音樂經驗立基於聽覺感官的發揮,但在兩周樂文化中,音樂經驗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內容發生,並且被賦予一定而特殊的文化、價值意義,因此,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章節,能夠較為完整呈現周人特殊樂文化內容並論述其特色。

關鍵字

兩周 樂文化 音樂經驗

參考文獻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12月。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一分,2013年03月。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本第四分,2012年12月。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年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