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27.69
  • 學位論文

貝多芬鋼琴與大提琴魔笛主題變奏曲(Op.66 & WoO.46)演奏詮釋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Beethoven’s Variations for Cello and Piano Op.66 & WoO.46

指導教授 : 何康國 余思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兩首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魔笛》(Die Zauberflöte)主題大提琴與鋼琴變奏曲Op.66和WoO.46分別創作於1796年及1801年,雖然是為大提琴與鋼琴所作,但實際上鋼琴是為主奏,而大提琴則擔任助奏的角色。筆者身為鋼琴合作的學習者,本論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以鋼琴合作的角度來探討兩首變奏曲的詮釋方法。 本研究首先透過相關文獻,整理出變奏曲自中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脈絡,並針對變奏曲式的分類與常用變奏手法作分析。由於本論文所討論的兩首作品皆創作於古典時期,故歷史方面,特別將重心放在古典時期的風格背景上作探究,並列舉了包括貝多芬在內的三位具代表性古典樂派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與貝多芬,分別就他們的變奏曲創作手法與風格作討論。藉由分析創作年代所屬的客觀環境狀態,來判斷貝多芬當時的創作成因。 樂曲分析部分,先從《魔笛》歌劇版本中分析岀貝多芬所使用的主題,比較該主題與原始詠嘆調版本的相關性與差異性。然後,進入樂曲本身,從曲式、和聲、動機與變奏手法等方面,將每一變奏樂段作全面的分析與探討,並推估作曲家可能的創作想法。 在探討演奏法以及詮釋風格時,筆者蒐集多位名家演奏錄音互相比較,包括Pablo Casals & Rudolf Serkin、Jacqeline du Pré & Daniel Barenboim、Yo-Yo Ma & Emanuel Ax以及Maurice Gendron & Jean Françaix,從他們的詮釋與筆者所作的樂曲分析互為印證,分別針對速度、音色、力度、樂句處理與各變奏間的銜接,作完整的比較。最後,根據樂曲分析所得的內涵架構,整合各版本的詮釋方法、理論分析結果與筆者自身的演奏經驗,統合岀最適當的樂曲詮釋方式。 本研究所探討的兩組變奏曲中,雖然大提琴和鋼琴都有同等重要的主旋律配置,但以音樂上的豐富性與表現性來說,貝多芬在鋼琴上的著墨與發揮明顯地要比大提琴來得多。驗證了此兩曲是以鋼琴主奏、大提琴助奏的創作初衷。 經由分析可發現,Op. 66和WoO. 46皆是遵循古典時期變奏曲風格的作品,古典時期的各種手法都可在其中一一找到印證。但是,貝多芬除了將這些傳統手法精采地運用呈現外,還加上個人特色來豐富變化,其中已可看見一些貝多芬後期作品的雛形及模式, 由於樂譜上並沒有詳細的表情註記,所以詮釋者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在速度、力度及樂句處理上,能依個人的看法作彈性變化。唯必須掌握各曲的個性及表現性,善用大提琴與鋼琴間的合作關係,來達到相輔相成的效益。 經由此次研究,筆者不僅對貝多芬早期的作曲風格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透過實際鋼琴合作演奏詮釋的過程,對如何表現該時期的樂曲特色技巧,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關鍵字

貝多芬 莫札特 魔笛 大提琴 鋼琴 變奏曲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Beethoven Mozart Magic Flute Cello Piano Variations

參考文獻


劉訓澤譯 《BBC Music Guides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解說》。臺北:天同出版社,1985。
Cooper, B. (ed.) The Beethoven Compendium: A Guide to Beethoven’s Life and Music.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1.
Don Michael Randel. “Variations”,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1986.
Kurt von Fischer and Paul Griffiths. ”Variations”,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980.
Newman, W. S. Beethoven on Beethoven: Playing His Piano Music His Way. New York: Norton, 19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