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2.78
  • 學位論文

新竹市金山里之社區發展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新竹市金山里作為研究的區域,欲透過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在此生活的歷程,了解台灣社會中閩籍、粵籍以及外省人士,自古至今如何在一塊土地共同生活,並發展出凝聚人群的地方意識。 金山里是新竹市開發較晚的地方,卻也是新竹市族群組成最複雜的地方,而其發展歷程正是台灣移民社會的縮影。在清乾隆年間始有漢人入墾,此時多為閩籍人士提供資金、粵籍人士從事實際開墾的合作方式為主,人際關係主要建立在開墾組織上,日治時期在國家力量運作之下,人際關係則以生產組織為根據,當地居民共同生活於日治政府的強權下,居民同樣感受到日治政府的壓迫,形成無形中凝聚人心的力量。戰後,有來自中國的軍人及其眷屬來到金山里,透過國家的運作與輔導進入台灣社會,移入之初由於語言溝通、價值觀念等的差異而產生隔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趁著產業結構由傳統農業轉變為初級工業的機緣,一同進入工廠工作,加上長期一同生活,互相認識拉近彼此的距離。 民國70年代以後,台灣面臨產業升級的轉變,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新竹市首當其衝,金山里也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的設立,又加入來自台灣各地的「科技移民」。這樣的時代背景及產業結構,對於當地多元族群的凝聚又是一大考驗,有識之士欲藉由社區發展協會、地方上的組織團體,對外宣稱金山里是一個休戚與共的「社區」,而居民生活中的信仰、地方上的節慶活動、政治參與,也扮演著凝聚地方意識的要素。 然而實際上金山里呈現出來的,則是隨著人口的組成愈趨複雜而人際關係愈趨淡薄的情形,因此有賴社區發展協會、地方上各組織團體以及教育機構等,引導居民認識地方、關懷地方、認同地方上的人、事、物,進而與地方上的人以及生活的這塊土地,組成生命的共同體。

關鍵字

金山里 金山面 社區 社區營造 社區意識

參考文獻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柳均(2000),〈新竹科學城的迷思〉《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張墩卿等(2005),《台閩地區九十四年度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台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台灣史研究》8(1):1-3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被引用紀錄


游明潔(2011)。新竹金山面聚落產業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112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