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3.87.94
  • 學位論文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民大致依循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奏,渡過每個「年冬」。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工作循環裡,「日落」成為每日作息的分界;「節日」成為常年作息的緩衝。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年節」是所有節慶的重頭戲,而「元宵」則是慶典中最後一個高潮,元宵代表的不僅是個句點,也是個起點。在這一天歡慶的氛圍中,作╱息、常╱非常、內╱外、男╱女、理智╱情欲的界線,在此刻都被有意的忽略與模糊,人們也從挑戰社會規範的「逾矩」行為中,回歸到初民社會的原始,釋放了「規矩」下所積累的壓力與情緒。 正月十五的儀式早期多屬於原始的占卜巫儀,或祝禱式的民間信仰。至於燈節慶典的出現,則要晚到唐朝,從元宵節慶儀式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原始信仰的殘存,瞭解古代社會觀念在現今社會的變與不變。在元宵節慶舞台上,還有一項頗值得聚焦的面向,也就是女性在節慶中的特殊表現,在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女性抒發情欲的管道可說是少之又少,元宵、七巧、中秋這幾個節日所進行的女性特有活動,是有其存在意義與必要性,透過巴赫金狂歡節、人類學「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與巫術信仰等相關理論來闡析女性特有的節慶文化,可以瞭解這些節慶儀式其背後所欲解決的問題,抑或呈現怎樣的思考層次。 在面對女性特殊的節俗文化,擁有知識掌控權與發言權的當代男性發言人,會有怎樣的批判?尤其是站在體制大傘下的君主與地方官員,又是如何看待與處理婦女的「失序」行徑?本文擬從性別(gender)的角度去觀照這些發言人在發表此類論述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思維與權力運作,描繪著什麼樣的理想藍圖?同時也觀察明清女性在此時又有怎樣的反應與表現。

參考文獻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台北:中硏院史語所,2004),頁283-329。
《清代經世文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宏業書局,1975。
山田慶兒,〈中醫藥的歷史與理論〉,收入氏著《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洪淑苓,〈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地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第59期,頁297-336。

被引用紀錄


余冠龍(2015)。從建構論觀點剖析傳統節日:以中秋節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5.00417
蘇婉婷(2012)。節日的想像與實踐──明清重陽節的文人活動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20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