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5.202
  • 學位論文

莫札特與羅西尼歌劇中的角色費加洛詮釋報告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zart and Rossini’s Figaro

指導教授 : 陳榮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與歌劇巨匠羅西尼(Rossini, Gioachino Antonio, 1792-1868),分別與劇作家,羅倫佐‧達‧彭德(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與史特畢尼(Cesare Sterbini, 1784-1831)合作,使用法國劇作家包瑪榭(Pierre-Augustin Caron Beaumarchais, 1732-1799)以劇本角色費加洛,為中心發展的三連劇,將之劇作前兩部改編成歌劇作品,此二劇本,在兩位劇作家的改編,以及作曲家的詮釋之下,以不同的音樂時代風格,不同的手法,卻都完整以及貼切的詮釋了角色費加洛的性格。本詮釋報告以演譯費加洛角色為出發點和中心,先行了解文本與音樂的創作者生平與作品特色,分析原著文本,比較改編歌劇文本之段落,以及作曲家創作的音樂片段,引用並討論歷史上,飾演費加洛的聲樂家們的經驗及說法,來探究以及建立角色費加洛。

關鍵字

費加洛 莫札特 羅西尼 角色詮釋

參考文獻


鴻鴻。《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台北縣: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Rosen, Charles. The Classical Style:Haydn, Mozart, Bethoven.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72.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我是你的莫札特:莫札特書信集》。錢仁康 編譯。台北市:聯經,2006。
Anderson, Emily, ed. And trans. The letters of Mozart and his famil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8.
Bolt, Rodney. The Librettist of Venice: The Remarkable Life of Lorenzo Da Ponte: Mozart’s Poet, Casanova’s Friend, and Italian Opera’s Impresario in America. New York and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6.

被引用紀錄


蔡漢俞(2011)。威爾第的三個男中音復仇前場景之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173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