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96.27.171
  • 學位論文

戰後我國(初)國中歷史教科書中世界史教材內容演變之研究(1945-2001)

指導教授 : 廖隆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歷史教育是形塑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國家在形塑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時,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解嚴後社會意識呈現多元發展,長期被忽視的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長,對於中國史與台灣史教科書的研究越來越興盛;但是在世界史方面,卻少有人論及我國的世界史教育,與本國史相較之下,研究這一主題的文章就相對顯得貧乏,這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戰後以來,台灣地區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經歷多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在課程設計與教材內容上有著重大的變遷。自民國37年公佈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後,至民國83年修訂的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依據內容主要可以區分成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世界史的教科書內容呈現何種特色?身為世界史一環的台灣,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又是如何? 這些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第一章是緒論。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回顧、研究步驟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是探討光復初期(民34~41年)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如何產生轉變。第三章是了解反共抗俄基本國策之下的課程標準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輯與內容。第四章探討九年國教實施後的統編本教科書,了解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程設計的演變。第五章為結論。我國戰後六十年來的世界史教科書有下列特色: 一、課程與教科書的編寫方面 (一)課程目標逐漸注重世界觀的培養 (二)世界史教學時數之比重逐年增加 (三)課程設計從國家目標取向轉變成學生中心取向 (四)歷次的課程標準徘徊在重視歐洲史亦或歐、亞兼顧的兩難 (五)從教科書混編到中外歷史教材分別編寫。 二、教科書內容方面 (一)教科書內容架構厚今薄古、重歐輕亞、偏重政治史,但比重逐年降低 (二)對人物或事件的敘述立場從道德史觀的立場逐漸轉趨中性化 (三)教科書編寫的史觀從中國中心史觀、歐洲中心史觀轉變為到全球歷史觀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仍影響著教科書的編寫 我國在六十年來初(國)中世界史教材演變,最重要的核心即為世界史觀的建立。以世界史觀為出發點的教科書,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並注重文化彼此之間的關聯。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培養學生養成世界觀與世界公民意識,亦是歷史教育應該達成的目標。自民國八十三年課程標準的修訂,要培養學生「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態度,使學生得以養成開闊的胸襟,並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公民。臺灣屬於世界史的一環,臺灣今日多元的文化,正是臺灣人民學習世界史的重要資產,因此尋找台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是刻不容緩之事。

參考文獻


高明士主編,《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一冊總論,台北:國科會,
王曾才,《世界通史》,台北:三民,1993年初版。
張弘毅,〈從西班牙塞維亞大學Julian教授的訪問台灣談當前師範學院的「世界史」
黃麗生,〈歷史思考與整體史觀的教育啟示--以「中西歷史之匯合」課程為例〉,《通
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

被引用紀錄


張鈺彩(2011)。何炳松的史學理論體系與教學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31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