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3.7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歷史課常被認為枯燥無味,或僅是年代的背誦,尤其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於周遭事物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愛惡分明,常因對某學科的喜惡而左右了學習成效。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將焦點鎖定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導言設計」部份,也就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引起動機」,探討其理論根據、設計類型,期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研究分別從理論與實務兩方面進行探討。首先從「學習動機理論」以及「導言設計原理」的理論切入,嘗試從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方面確定導言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證實導言不應是天馬行空,任意而為,而應有其明確的目的、時間的規範。其次,根據課堂教學的實務經驗,本研究將歷史課堂的導言系統化地分為「實體直觀類」、「影音鑑賞類」及「活動討論類」三大類型,其下再細分十三種次類型,如「實體直觀類」之下的「漫畫」、「照片或圖像」、「紀念品或模型」;「影視音響類」之下的「流行歌曲」、「改編歌詞」、「時尚電影」、「電玩遊戲」;「活動討論類」之下的「時事分析」、「猜謎遊戲」、「歷史趣事」、「心得分享」、「創意思考」及「引起疑問」。每一主要類型均以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內容為例,提供教案與導言設計實例。 為評估歷史課堂的導言設計成效,本研究實施「國中歷史課堂導言設計成效評估問卷」,並利用「教師教學日誌」進行分析統計。研究結果發現,歷史課堂上的導言,的確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且越貼近學生生活的導言設計,越能引起學生共鳴。

參考文獻


13. 孫天虹,〈歷史教育與電子遊戲〉,《史轍》,第三期,2007年7月,頁181-195。
15. 唐弓,〈歷史與生活的融合:大學歷史通識教育的核心課題〉,《通識教育》,4卷4期,1997年12月,頁1-15。
8. 林菁等,〈「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歷史教學的歷程與結果〉,《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0卷2期,2007年9月,頁29-64。
1. 王文景,〈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11期,2007年6月,頁1-24。
20. 殷靜玉,〈巧用點,點亮歷史課堂〉,《歷史月刊》,第250期,2008年11月,頁121-12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