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0.203
  • 學位論文

「文化立縣」下的地方歷史書寫─以《宜蘭文獻雜誌》為中心(1993-2005)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990年代以降,台灣主體意識勃興,台灣歷史研究被視為「奠定台灣新文化的基礎工程」,由此掀起地方修史風潮。宜蘭縣長游錫堃以「文化立縣」為施政主軸,亦啟動縣史重修工程,企圖打造另類的地方歷史書寫模式。 1993年復刊的《宜蘭文獻雜誌》,扮演了宜蘭縣史重修工程的火車頭,而以研究、記錄、蒐藏、推廣為宗旨。其封面和封底的外觀獨特性、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與時代脈動結合的專刊主題,以及學術性與庶民性兼具等編輯特色,形塑出「文獻」與「雜誌」並存的刊物風格。 《宜蘭文獻雜誌》的內容主題甚為廣泛,在空間、人與文化方面的書寫展現出宜蘭的特色。在空間方面,自然史的書寫不僅宣揚了宜蘭的「好山好水」,也展現出宜蘭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開發史的書寫突破以往溪南、溪北的地域界限以及吳沙開發的「漢人中心論述」,呈現出「開蘭」一事乃係全域各方力量合作而成。對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書寫,則可看出宜蘭對於「歷史空間」活用與保存的用心。 《宜蘭文獻雜誌》對於宜蘭人的書寫反映了多元與在地的思考。居住在宜蘭的各種族群,舉凡噶瑪蘭人、泰雅人、漢人、客家族群,或特殊的經濟性移民、大陳人、外籍配偶等,皆納入其書寫範疇,展現出宜蘭人的多元一體組成。對於宜蘭的歷史人物,除在不同時空要求下,對吳沙、蔣渭水等著名菁英的重新書寫外,還進一步發掘隱身鄉野間的特殊地方歷史人物。口述訪談、圖像記錄下的宜蘭庶民人物,更是充分展現了宜蘭人的特質。 《宜蘭文獻雜誌》中的宜蘭文化書寫,特別表現在歌仔戲與北管等傳統曲藝、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等各種宗教禮俗,以及足以彰顯「淡蘭文風冠全台」傳統的宜蘭文學上,同樣在不同面向展現宜蘭文化的地域性與特殊性。 整體而言,《宜蘭文獻雜誌》體現了「文化立縣」下地方歷史建構的另類模式。此種模式,實是1990年代以來建構台灣主體性之時代氛圍下的產物,其內涵亦與此一時期台灣的台灣的論述主軸大致相符。

參考文獻


陳財發,〈宜蘭縣歷史空間保育發展之研究〉,(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周以謙,〈北管音樂藝人莊進才生命史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7)。
林佩怡,〈邁入符號消費時代:宜蘭童玩節的敘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梓濱,《妙慧法師八十憶往》(宜蘭:巨龍文化,1998)。
林雅芬,〈南方澳漁村社會網路與分工〉,(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2009)。

被引用紀錄


莊秀冠(2012)。人與歷史交會之所--「文化立縣」與宜蘭縣史館(1992-2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438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