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62.179
  • 學位論文

荀子引《詩》論《詩》研究──兼論孔、孟、荀引《詩》論《詩》異同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共計五章,首章說明研究之動機、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說明先秦時期《詩》的成書與流傳,以了解當時《詩》的流行狀況。其次針對先秦儒者用《詩》的普遍風氣進行討論,可窺見荀子大量引《詩》、論《詩》受時代背景影響頗深。第三章分別討論孔子與孟子引《詩》、論《詩》之現象。從《論語》、《左傳》、《禮記》所載,可以看出孔子引《詩》、論《詩》「歸於禮」的趨向,所重視的是《詩》在修身處世上的效用。孟子不管是引《詩》還是論《詩》,都有歸於「史」的傾向,與他尊崇先古、企慕聖賢的學術特色是一致的。荀子引《詩》居先秦諸子之冠,本論文的第三章的前兩節分別對荀子引《詩》、論《詩》的現象及內在精神進行討論。作為一個客觀的經驗論者,荀子大量引《詩》以證禮義師法之教、仁人君子之德,與政治致用之道,且多引〈雅〉、〈頌〉,藉此推闡《詩》的政教功能,與其「隆禮義」的思想內涵核心價值結合度極高。荀子論《詩》主要將《詩》視為「道」之載體,「禮義」才是《詩》所真正承載者,且以「經」稱《詩》,這一點對《詩》的經典化影響頗大。第四章第三節則比較荀子與孔、孟在引《詩》、論《詩》上的異同,透過此節之討論,可以發現孔、孟、荀在引《詩》、論《詩》時,均認同《詩》之合「禮」性、「貴中和」的價值觀與「言志」之本質,且均有重實用而輕審美的取向。至於相異處,則來自於孔、孟、荀所處時代背景及其所關注焦點的不同。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儒家《詩》學的演變,孔、孟、荀既有對於傳統的因循繼承處,亦有各自的創新突破處,尤以荀子對漢代《詩》學的影響最大。

關鍵字

《詩》 引《詩》 論《詩》 孔子 孟子 荀子

參考文獻


鄭靖暄:《先秦稱詩及其詩經詮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張寶三先生指導)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臺北:《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被引用紀錄


施坤利(2013)。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550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