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83.150
  • 學位論文

海外宣傳刊物中台灣的文化圖像—以《光華》雜誌為中心(1976-2005)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係以1976-2005年的《光華》雜誌為文本,探討海外宣傳刊物中台灣的文化圖像。 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對外面臨政治孤立,對內威權體制產生動搖。為了讓海外華人瞭解中華民國台灣現況,凝聚認同與支持,1976年新聞局發行了雙語月刊—《光華畫報》,其後刊名改為《光華》,持續刊行至2005年12月。雜誌中的台灣文化論述,不僅反映出政府的僑務宣傳策略,更與台灣時代脈動有深刻的關連。 《光華》中台灣的文化圖像,大致可以199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由於「中華文化」一向為凝聚海外華人的重要文化認同要素,《光華》係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其文宣主軸。不過,因時代變遷、歐美思潮影響與本土化潮流的興起,1976-1980年代的《光華》,一方面在「中華文化」的主旋律中,逐漸增添了創新的元素,突顯傳統文化的「再造」;另一方面,台灣本土文化也逐漸受到注意,但仍未具有主體性,只是被收編在「大中華文化」的框架中,此雙重變奏成為此時《光華》中所呈現的台灣文化意象。 1990年代以後,為因應國內本土意識蓬勃發展,以及海外僑民結構改變、中共文化統戰的威脅,《光華》的海外文化宣傳策略轉而突顯多元、在地、國際化的台灣特色。《光華》雜誌中的「台灣文化」新意象逐漸成形,著重於表現文化的在地特色、多元群族並存及對外交流頻繁的國際性格。 整體而言,以「中華民國台灣」為報導主體的《光華》,其文化論述前期主要在體現「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性;後期則以突顯「台灣」主體性為主,亦可與近三十年來官方的國族論述變化互為映證。

參考文獻


蘇碩斌,〈戰後臺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申學庸、陳其南合著,《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
夏誠華,〈當前僑務政策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1期(新竹,2003.7)。
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

被引用紀錄


楊鎵民(2015)。國族意識與媒體論述事件─以1980 年代 音樂人侯德健潛赴大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21621
黃立沂(2016)。文創設計在歷史古蹟的應用 以台南古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8-01092016205127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