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32.169.110
  • 學位論文

土城地區的人口變遷(1905~2005)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一百年土城的人口變遷作為觀察當地人口與產業變化的指標,由於土城的自然環境,造就在有人口統計之前,歷代的居民各因生計考量而在土城落腳,舉凡史前13處遺址所通稱的土地公山文化人、在擺接平原逐鹿漁獵的擺接社,或在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後的漳州人、安溪人、三邑人等,為日治之前的土城奠下人口的基礎。 明治38年(1905)當人口數目被詳細調查統計之後,終日治時期,土城的人口成長幅度不大,多仰賴當地人口的自然增加,而人們所從事的產業,土城地區除了地層中的石底層富含煤礦可供人們從事礦業外,境內平原的面積以農地耕種為主要大宗,佔半數以上的丘陵地區提供人們種植茶葉與果實作物,然而藉由人口結構與佃耕地面積的比例觀察,壯年人口的扶養比例相當高,在生存不易的嚴苛條件下,人口多外移,社會增加長期呈現負成長,此時土城是農業人口佔多數的人口外移社會。 戰後,土城人口成長分為四個時期:一、1945~1949年因為政治因素的外省移民及戰後嬰兒潮影響,土城的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大幅成長。二、1949~1976年,自政府推行家庭計畫後,自然增加自民國50年代中期逐步下滑,土城人口呈現緩慢增加的狀態。三、1976~2000年,由於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設置土城工業區,原為半農業半工業的土城地區吸納許多縣外移民來此謀生,導致人口暴增,人口成長多仰賴縣外移民的社會增加人數。四、民國80年代後期,隨著勞工成本提升,導致許多傳統產業外移,土城製造業工廠數遞減,取而代之是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成為主要產業人口,在產業轉型之際,人口逐漸外移,加上少子化的社會現象,未來土城即將面臨人口衰退的問題。

關鍵字

土城 人口

參考文獻


1981〈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食貨》,11:1、2,頁19-36、72-92。
2008,〈日治時期埔里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暨南史學》(10、11),頁49-10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George W. Barcly著,蔡文希、石本素、甘碧雲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