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3.214
  • 學位論文

學前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發展合作關係之行動研究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chool Special-Education-Class Teachers and Regular-Class Teachers: An Ac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 廖鳳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探討學前特教班與普通班教師發展合作關係的歷程及當中的改變。 合作的歷程分為醞釀期、發展期、成熟期三階段。在醞釀期的合作階段,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在共同經營的角落回歸時段,看見彼此教育幼兒的方式有所衝突:幼兒自主與教師主導,並由此重新檢視融合教育的意涵。在發展期的合作階段,雙方透過共同參與的活動,探究自己的教學信念,相互磨合,然後發現了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在環境/活動規劃與設計的共通原理:簡單、熟悉的原理,能讓所有幼兒能自主學習。在成熟期的合作階段,雙方建立了合作的默契,從合作發展出的知識中,建立更多的個別調整策略,讓班級內的普幼兒與特幼兒都能有效參與學習活動,雙方的焦點也從「只關注幼兒本身的學習能力」,擴大到「如何重新規畫、調整環境與課程」來支持幼兒學習。 整個合作歷程,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從只有「分別分享」自己班上特殊幼兒的學習,轉變為「共同關注」兩班所有幼兒的學習與教育環境。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在合作歷程中,逐漸跳脫出區分特殊教育或普通教育的二元系統,雙方從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背後,找到相同的教育目的:「讓幼兒獲取成功的學習經驗」,並在這個目的之下,交流與調整彼此的教學實務,不斷地反省自己與幼兒互動的方式,朝向「融合」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方向發展,使兩者的界線逐漸模糊,邁向真正的「融合教育」,也發展出了融合教育課程運作模式, 研究者經過研究資料的分析,由合作的過程中,歸納了Collaboration 合作歷程的重要概念:團隊要開啟合作關係,需要規劃「共同參與的活動」,透過共同參與的活動,讓雙方產生交流,互相對談彼此的信念、知識與想法,從當中開始發現彼此相同之處,使得雙方的距離逐漸拉近,當雙方已經具有共同之處,就以彼此的共同之處為基礎,創造出新的知識、資源,異質性的團隊成員,可以共同創造出知識與資源,合作關係對彼此就產生了意義。Collaboration的合作,就是一種異中求同的過程,將原本沒有交集的雙方,逐漸相互收縮、靠攏、拉近,最後成為一體。

參考文獻


袁美鳳(2008)。合作教學在國小自閉症學生融合班級健體課之行動研究。私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鐘梅菁、江麗莉、陳清溪、陳麗如(2009)。學前特教教師專業評鑑規準建構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145-174。
許秀萍、洪啟玲、謝芳琪、楊秀慧 (2009)。三位幼教老師實施融合教育的故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73-106。
汪慧玲、沈佳生(2010)。實施融合教育之托兒所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美和學報,29(2),125-147。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34-43。

被引用紀錄


林惠秋(2016)。學前普通班教師與巡迴輔導教師建立協調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600442
林怡青(2016)。一位私立幼兒園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長之路〔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6001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