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60.154
  • 學位論文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

指導教授 : 張俊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研發以「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並探究此教學軟體的成效。 本研究以「呈現問題、計畫解決途徑、資料與資訊的蒐集儲存整理、執行計畫」四個問題解決步驟來發展一教學軟體,並以中部某國立高中正接受地球科學課程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155名學生。研究工具包括土石流單元教學軟體、土石流單元成就測驗(rKR-21=.77~.81)、對地球科學態度問卷(Cronbach'sα=.90)以及電腦教學軟體使用意見調查表(Cronbach'sα=.86)。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研究法之等組前後測設計,亦即將學生分為接受「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組(實驗A組)與接受「無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組(實驗B組),施以前測後即進行兩節課的電腦輔助教學,並於教學結束後實施後測與八週後的延宕測驗,而在資料分析方面則採用變異數分析法(ANOVA)及共變數分析法(ANCOVA)。 研究結果可分為兩方面:一、在實驗A、B組的學習成效差異及學習軟體的狀況方面,實驗A組在後測知識層次及後測總分上顯著地優於實驗B組。另外,實驗A組在八週後延宕測驗的表現上,更由後測時的知識層次提升至理解層次達到顯著地優於實驗B組;實驗A組在「野外考察」學習區所花費的時間與「折返學習」的次數顯著地高於實驗B組;但在對地球科學態度及電腦教學軟體使用意見調查的分析上,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二、在針對全體學生使用課程軟體的學習狀況與效能方面,整體而言學生在「電視機」及「電腦」學習區平均所花費的時間較長;另外,學生長時間的學習「教學軟體」內容,或花費較多時間在軟體的「野外考察」學習區中,均可能有助於學生在後測學習成就的表現;而於前測成績表現較低之學生,若能長時間的學習「電腦」學習區將較有利於後測理解層次與後測總分上的學習成就;同時,學生若經歷「折返學習」或「驗證」的過程亦有助於其後測學習成就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所研發之「問題解決」為基礎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除了有助於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與認知層次的提升外,動態影片、「折返學習」過程與「驗證」階段的設計方式,亦可提供未來研發類似高中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材的參考。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problem solving CAI

參考文獻


劉誌文(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師說,87,19-26。
毛松霖(1995):國中生地球科學觀測資料之「解釋能力」與「概念形成」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511-S003-017。
張俊彥(1998):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發展研究-中等學校地球科學(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48。
陳昭雄(1989):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灣東華書局。

被引用紀錄


莊淑娟(2016)。以「虛擬實驗室」數位教材發展國中「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課程之設計與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789
劉心筠(2008)。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386
邱旻晟(2006)。應用教學法之Moodle平台模組開發-以Big6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6.00499
朱有聖(2013)。動態幾何軟體融入小組合作教學法與討論教學法對國中學生二度空間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3.00144
李坤金(2002)。以鷹架輔助坡里亞式思考方式之進行-使用者介面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2003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