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4.228.7.237
  • 學位論文

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

指導教授 : 吳文星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895年,清廷依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此一變局對臺民,尤其是傳統文人的影響極為深遠。所謂傳統文人係指曾受漢學教育,在日治時期仍堅持以傳統漢詩文為主要創作者。他們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並以科舉為晉身之階,但日治之後遭受異族統治,傳統上升流動的管道突然斷絕,加以殖民當局以漸進的方式推行日語,使漢文化的延續面臨危機,因而造成其文化認同(中國)與政治認同(日本)的分歧。另一方面,隨著日本的現代化建設,各種西洋的新科技及新思潮傳入臺灣,他們遭逢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新/舊、中國/日本/西方各種不同的文化及政治勢力並存的時空下,傳統文人如何回應和自處,實為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文使用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尚未出版的〈林癡仙日記〉和〈林紀堂日記〉,以及傳統文人的漢詩文作品為資料,以探究此課題。 本文除前言、結論外,分為六章。第一章敘述臺灣文人階層崛起的經過,以及傳統文人的定義。第二、三、四章分別討論傳統文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看法、中國情懷和經驗,以及對西洋文明的體驗。第五章論析其內在觀念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第六章則以「霧峰一新會」為例,探究傳統文人對社會教化的努力。 根據初步研究之結果,多數傳統文人接受被日本統治的現實,並致力追求現代化。因此,他們接受日本的紳章和表揚狀,擔任基層公職,協助日人治理地方。同時,支持新式教育、學習日語、積極學習科學新知、吸收自由民主等西洋思想。不過,傳統文人雖力求調適,但只接受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新發明或能調劑身心的西式娛樂,對男女社交公開、自由戀愛等與傳統思想有所抵觸的活動和觀念仍頗為排斥。另一方面,他們雖肯定總督府在臺灣推行的現代化建設,但仍堅持自己是漢民族,重視漢文的延續,故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關係,並非全然的依從或對立,而是依其自身的觀念或需求,有其彈性。

參考文獻


張正昌:《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雲動》,臺北:益群書店,1981。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錄》,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張勝彥:清代臺灣書院制度初探(下)〉,《食貨》,6期,臺北:食貨月刊雜誌社,1976年7月。
許雪姬:〈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的一生及其認 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9月。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2。

被引用紀錄


廖靜雯(2013)。「自由結婚」:日治時期臺灣的婚戀論述與實踐(1910-1930年代)〔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532
王姿雅(2010)。從影像巡映到台灣文化人的電影體驗──以中日戰爭前為範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0.00220
劉宜旻(2014)。史料與歷史文化的新展示:1930年台灣文化三百年祭史料展覽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298
黃琪惠(2012)。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306
陳彥睿(2011)。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5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