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90.131.200
  • 學位論文

民國初期戀愛觀念的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Lov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 : 楊維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近代中國受到內憂外患的壓迫,因而興起一連串改革的呼籲,其中傳統婚姻被視為貶抑女性的根源,故倍受批判,但在揚棄婚制的論點中,卻讓人思考到若無決定男女結合的標準,則與亂交無異。因此,戀愛這種人自然的本性便浮上檯面,在清末民初之際逐漸成為新舊份子爭議的焦點。五四運動破舊立新的標準,使西方學說成為現代的模範,並源源不絕的進入中國,各種探討感情的學理成為中國戀愛言論的根基,甚至連「戀」與「愛」兩字聯用都由日本而來,一種新的戀愛概念與模式逐漸成形,並援引為批判傳統、改革文化的工具。如強調自由社交在於打破男女隔離,強調自由結婚與離婚在打破傳統婚制,而性的自主則是反對傳統貞操觀念。這些訴求全概括於戀愛底下,似乎成為中國救亡圖存的良藥秘方,一時之間「戀愛神聖」、「戀愛至上」的言論響徹雲霄,是五四運動中相當特殊的景象。 戀愛熱潮興起,大眾開始追尋戀愛,卻發現實際上的行為與理論差異甚大,因而產生許多問題,如過火、仇殺、情殺、欺騙、拋棄等,戀愛因此受到批判;且在數年言論發展下,理論性的建構逐漸疲乏,使知識份子開始反思戀愛改革的正當性。平心而論,戀愛的確是吸引人的議題,可使人重視改革的訴求,但若要擔負救亡的任務則是太過,因此,反省的言論不斷出現,知識份子開始將戀愛視為正常的情感,且不再神聖至上。同時,1920年代中期革命浪潮席捲一切,在群體意識之下戀愛成為個人享樂的象徵,理當轉而配合革命才是。種種因素之下,戀愛走下改革的神壇,但卻成為自然的情感象徵,繼續著旺盛的生命力 戀愛言論的熱潮有助於打破傳統氛圍,當空間中男女隔離的界線逐漸消失後,戀愛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且民國時期環境的變化,更使戀愛能蓬勃發展。如女子納入學校教育之中,使學校成為異性長期相處所在,戀愛故事自然不少。在城市擴張與30年代消費文化興盛之下,新式職業與商業需求同樣帶動戀愛發展,如女演員或百貨中的女職員,都帶有以情色吸引人的意味;另大量出現的新式娛樂場所如電影院、咖啡館、舞廳、西餐館等,更是男女邂逅與製造約會回憶的最佳場所。戀愛如此受歡迎,廣告運用來吸引顧客也屬自然,因此無論時實際空間與虛擬空間中,身體與影像不斷展示著戀愛,雖不再擔負改革的任務,但民國時期的戀愛仍展現了絕佳的活力。

關鍵字

五四運動 婚姻 社交自由 愛情 戀愛 廣告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Advertisement Marriage Love May Fourth Movement

參考文獻


21. 余安邦,《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92年。
4. 《中央日報》(上海),1928-1948
5. 《中央日報》(南京),1929-1949
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民國92年。
12.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史研究期刊》第17期,臺北:

延伸閱讀


  • 張琬琦、黃鐉津(2010)。戀愛故事館特色民宿設計案。載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主編),設計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頁209-218)。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https://doi.org/10.29515%2fsheji.201011.0209
  • 楊仕樂(2006)。中共「國際關係民主化」論述之初探政治學報(41),109-132。https://doi.org/10.6229%2fCPSR.2006.41.04
  • 徐剛(2018)。試論早期“中國”觀念的形成嶺南學報(),213-23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10412005-201812-202104130025-202104130025-213-238
  • HU, S. Y. (1965). THE COMPOSITAE OF CHINA (II). 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 18(3&4), 233-333. https://doi.org/10.6532%2fQJTM.196512_18(3_4).0001
  • Hu, S. Y. (1968). THE COMPOSITAE OF CHINA (VIII). 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 21(3&4), 127-179. https://doi.org/10.6532%2fQJTM.196812_21(3_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