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33.150
  • 學位論文

西元前四世紀至十世紀 漢中地位之轉變

The Diversion of Status in Hanzhong During 4 B.C. to 10 A.D.

指導教授 : 廖幼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西元前四世紀至十世紀漢中地位之轉變為論述對象,為瞭解這段期間漢中地位如何轉變,轉變之原因及造成的變化,選擇從自然環境、建置沿革、交通興廢以及人口發展四個面向論述。自然環境方面,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無不受到地理環境的約束,不同地理環境,必會影響區域發展的走向。漢中北有秦嶺,南倚大巴山脈與米倉山,漢水橫貫區內,眾多支流匯聚,加上氣候溫暖、雨量充足,對漢中地位的轉變有先天性的因素,故文中首先討論地勢、山脈、氣候、水文、氣溫等自然地理。其次,郡縣的置廢與層級演變及郡界的盈縮,表現出不同時期中央對漢中重視程度的深淺,進而影響漢中地位的發展,因此論述秦唐間各時期區內行政建置的發展,也是本文的重點。交通是地域發展的根本,對漢中地區交通路線興廢的探討,有助於瞭解不同時期漢中地位的轉變。人口的增減與遷徙,則與地區發展密切有關,因此本文以統一與分裂時期為主軸,論述先秦、秦漢、三國至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人口變化。最後則分諸國並立與承平統一兩部分,進行綜合性的統整論述,以突顯西元前四世紀至十世紀漢中地位之轉變。 關鍵字:歷史地理、漢中、西元前四至十世紀、地理環境、行政建置、谷道、人口變化。

關鍵字

歷史地理 漢中

參考文獻


陸廣安,《從荊州、益州之間交通孔道重論〈隆中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2010年。
蕭啟慶,〈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年,頁303-322。
勞榦,〈兩漢戶籍與地理之關係〉,《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頁1-36。
勞榦,〈兩漢郡國面積之估計及口數增減之推測〉,《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頁37-62。
徵引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