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4.171
  • 期刊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中華道統的民生關注

The Virtue (of the ruler) is Seen in (his) Good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 in the Nourishing of the People-the Focus of Confucian Orthodoxy on People's Livelihood

摘要


中華道統說的正式提出始於唐代韓愈,爾後宋代朱熹逕以「道統」二字連用,確立了道統之名,也確立了儒家在中華文明的主體地位。但經朱熹轉手詮釋的道統為了因應佛、道兩家的挑戰,原本內聖與外王雙軌並行的實質內涵,不可避免地傾向於內聖的心性之學。傳統立德、立功、立言鼎足而立的三不朽,也因而改以唯立德一枝獨秀。心性涵養固然有其無可撼動的最高價值,然而終非道統傳承的本色。就韓愈與朱熹認定的道統世系來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無疑是傳道的代表人物。這個傳承,同樣被當代的孫中山與涵靜老人接收。欲知孔、孟學說真貌,當知《論語》、《孟子》;欲窺堯、舜、禹等一班聖王的真面目,無疑得上溯中國史書之祖的《尚書》。其中載記的聖王之道,顯然不只是內聖,更有外王。歷代大儒「祖述堯舜」的實質內涵,其實是指涉堯舜的德政,亦即孔孟習稱的仁政。聖王的德政始於個人的修德,最後必然推向澤及庶民的善政。而善政,兼涵教與養,必先養民,而後教民。養民實即民生課題,自堯、舜以下,直至孔、孟的道統傳承,始終都是優先關注的重要課題,仁義之道的外顯,乃如實反映在廣大生民的民生關注與政策。

關鍵字

中華道統 民生 尚書 內聖外王 孫中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