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 期刊

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經典詮釋理論探析

Hanshan Deqing "For Only the Heart Will Know and Observ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摘要


同為萬曆三大師,憨山德清與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最大不同之處,應在於他除了修行、傳教之外,更遍注三教經典、登臺講論所撰寫的經註。其影響所及,不僅一般修習佛學的僧徒與居士仰慕,連士大夫、士子等儒家知識分子也趨之若鶩。而晚明至清初的佛教僧徒詮釋儒、道等外道經典的行為,縱使未必是直接受憨山德清的影響,也無法否認他是極具代表性的分水嶺。在憨山德清之前,鮮少有佛教僧徒會主動詮釋儒、道經典;在他之後,卻出現一批由佛教僧徒詮釋的儒、道經典,而且這批經典,多有自成系統、以佛學攝儒道的企圖心。當代經典詮釋研究中,多以學術的角度來觀照這些佛教僧徒的經典詮釋,著重分析他們如何使用的佛教觀點、概念、術語與知識系統等,來會通甚至統攝儒、道以歸於佛教,達到高達美所謂的「視域融合」;卻常忽略身為教門中人,佛教僧徒更深刻而且必須關注的個體經驗與視域,是日常的修行,以及由此修行而獲得的體證。將經教與修證斷裂看待所產生的弊病,就是只看見靜態的、封閉的、知識性的經典詮釋文本,而無法理解佛教僧徒動態的、互文的、教行一體的經典詮釋行動,不僅投注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也意圖打破經典文本的思想本位、讀者的僵執心靈和三教的畛域侷限,賦予讀者新的視域,提供以經典為修證依據的可能取徑。因此,本文將以憨山德清的經典詮釋為例,探討他如何運用「唯心識觀」的詮釋方法,詮釋三教經典以歸於佛,以及指引讀者依經修行。首先,本文將釐清,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理論的源頭-個人閱讀經驗、修行體證和時代關懷混融而成的「意識結叢」。其次,本文將揭明憨山德清詮釋經典的動機,以及詮釋行動指向的主要對象。最後,本文將闡釋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的理論內涵、結構框架和操作方法,並以他的經典詮釋為例,揭示他如何以此方法論來詮釋經典,以達到融攝三教、彰顯教行一體的目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