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00.120
  • 期刊

動作再學習計畫對退化性小腦共濟失調患者之臨床應用-個案報告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for a Patient with Degenerative Cerebellar Ataxia: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近年來,密集式物理治療介入已被認為可以改善退化性小腦損傷患者的動作表現。雖然小腦在動作學習上扮演重要角色,有證據顯示退化性小腦損傷患者仍具有部分的動作學習能力。不過,這類研究只限於輕微損傷的患者,對於較嚴重的小腦共濟失調患者,則鮮少有介入研究。此外,目前研究大多採用平衡、協調與行走訓練等「全面性」的治療介入,鮮少針對每位患者的問題發展個別化的治療策略。因此,本個案報告透過動作再學習計畫的四個步驟:分析動作任務、練習動作缺失成份、練習整個動作任務與學習經驗的轉移等,針對嚴重小腦共濟失調個案,找出其特有的動作缺失成份,進而提供個別化的任務導向訓練介入。目的在探討依據動作再學習理論產生的個別化訓練介入,對嚴重小腦共濟失調個案的臨床效益。方法:個案是一位68歲的男性,診斷為散發型小腦共濟失調 (sporadic cerebellar ataxia),已有多年無行走經驗,主要使用輪椅移行,坐站轉位依賴上肢拉牆壁扶手站起。根據動作再學習計畫,首先要分析個案坐站與行走的動作任務,經過排除部分診斷性假說後,推測個案可能對重心轉移的動作經驗較生疏且害怕跌倒、肌肉收縮時機與力道控制不佳,以及助行器使用方法錯誤等,導致無法獨力完成坐站及行走等需重心轉移的活動。在步驟二,我們設計7 項個別化的訓練介入,並利用行為塑造技巧 (shaping technique) 及擴增性回饋,練習個案動作缺失的成份。待個案對完成動作缺失成份有清楚概念,馬上進入練習整個坐站與行走動作任務的第三步驟,並依個案狀況轉移至不同環境練習的第四步驟。整個介入總共8 週,每週3 次,每次45 ~ 60 分鐘。結果:經過8 週的訓練介入後,個案在國際合作共濟失調評分量表 (ICARS)的姿勢與步態干擾項目,由29 分進步至19 分;伯格氏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BBS) 由6分進步到23 分;巴氏量表由50 分進步到65 分;10 公尺測試,在使用助行器下,由中度協助進步到接觸保護,由原先300 秒進步到181 秒。在行走步態上,個案重心轉移能力明顯改善,左腳步伐明顯變大。個案對重心轉移活動較有自信,對害怕跌倒的恐懼也明顯降低,自覺生活品質有很大改善。結論:依據動作再學習計畫擬定的個別化訓練介入,有助於嚴重退化性小腦共濟失調患者之平衡、坐站及行走等功能的表現。臨床意義:以動作再學習計畫的四步驟提供個別化的訓練介入是可行的且有臨床效益,本個案報告可提供未來治療退化性小腦疾病的決策思考方向。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