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23.31.148
  • 期刊

亞急性及慢性中風偏癱患者之節律功能性運動:初步結果

Rhythmic Functional Exercise in Subacute and Chronic Hemiparetic Strok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摘要


背景與目的:中風患者多有身體功能衰退現象且偏好坐式生活型態,不僅不利於日常活動表現且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再次中風及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中風偏癱患者會因平衡能力不佳而影響動作及行走功能,且因肢體活動能力受限,連帶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如坐到站、行走及上下樓梯等日常活動。過去研究指出日常功能性活動、平衡能力均與肢體協調性具高度相關,物理治療師可設計適當運動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肢體協調性,以增加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增加獨立自主程度,進而促使患者回歸社區或職場。本研究假設功能性運動配合規律節律可有效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運動能力、身體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活動能力。方法:本研究採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12位中風偏癱患者(平均年齡±標準差:59.5 ± 7.1歲)於簽署同意書並完成基線評估後以1:1方式隨機分配至運動組或控制組,運動組除常規復健治療外進行12週的節律功能性運動介入,控制組僅接受常規復健治療,受試者於完成12週介入後進行後測評估。節律功能性運動介入以小組運動形式進行,內容包括10分鐘暖身運動、40分鐘主運動及10分鐘緩和運動,主運動由10種功能性運動組成,每種運動每次執行10下、每次2回、每週2次,運動介入由物理治療師預錄示範影片配合規律節拍進行,每4週增加節律速率及/或動作難度。常規復健治療則包括每週2次的門診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基線及後測評估項目包括運動能力(腳踏車運動測試、6分鐘行走測試 )、身體功能(3公尺坐站起走測試、5公尺行走測試)、平衡能力(伯格氏平衡量表)、身體組成(體重、體脂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統計分析採用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探討組別與時間效果。結果:所有受試者均依隨機對照分組結果介入,共有11位受試者完成基線與後測評估,1位控制組受試者於試驗期間因個人因素退出研究,該受試者後測評估缺失值採用基礎值推估。運動組於運動介入後在腳踏車運動測試時間(基線:515.8 ± 52.8 秒、後測555.0 ±44.2秒)及最大功率(基線:51.7 ± 9.8瓦特;後測60.0 ± 8.9瓦特)均較控制組(運動測試時間基線:574.2 ± 110.6秒、後測544.2 ± 107.6秒;最大功率基線:61.7 ± 14.7秒、後測56.7 ± 17.5秒)顯著增加(組別及時間交互作用p值均為0.01);兩組在身體功能、平衡能力、身體組成及日常生活能力則無顯著組間差異。結論:本研究顯示中風偏癱患者於12週的節律功能性運動介入後可增加運動能力,然於身體功能、平衡能力、身體組成與日常生活能力則無任何發現。臨床意義:中風偏癱患者多因協同動作型態或代償動作而於日常生活有所受限,本研究結果僅指出功能性運動配合規律節律可改善中風偏癱患者之心肺耐力,此或與節律功能運動強調動作速度控制及強化肌肉耐力有關,於其他功能面向之效果則有待後續研究完成後確認。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