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51.223
  • 期刊

【論文摘要】以反應曲面法找出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間歇性訓練最佳參數設定值

【論文摘要】Determining the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Interval Training of Phase II Cardiac Physical Therapy b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摘要


背景與目的:缺血性心臟病在全世界是高居十大死因的重要疾病,死亡人數逐年攀升。隨著醫療的進步,許多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可以被早期診斷及治療,因此如何降低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再發率、死亡率,以及提升術後的生活品質等議題日趨重要。許多研究中已證實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術後有許多好處。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訓練常使用的模式有連續型訓練模式(continuous training)和間歇式運動訓練模式(interval training)兩種;過去文獻發現間歇式運動訓練模式在心衰竭病患術後訓練上具有成效,但此模式卻很少使用在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術後訓練上,究其原因是目前尚無可供調整間歇式運動訓練模式中參數的依據。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是工業界常用來找出製程參數之最佳設定值的一種實驗設計方法,此法已廣泛地運用在其他領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應用反應曲面法來找出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間歇性訓練模式的最佳參數設定值。方法:本研究利用反應曲面法來規劃實驗,收集臨床13位受測者共36次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訓練前與訓練後之最大攝氧量的變化量,再建構一個反應曲面模型,其中反應變數(response)為最大攝氧量的改變量,此數值越大越好;本實驗的兩個可控因子分別是強度的落差和訓練的循環數。強度的落差設定為3個水準,分別是以訓練期最高強度乘以0.5倍、0.25倍及0倍作為休息期訓練的強度;一個訓練期加上一個休息期定義為一個循環,訓練的循環數也設定為3個水準,分別是10循環、7循環及5循環。10循環的訓練期時間和休息期時間各為1.5 min,7循環的訓練期時間和休息期時間各為2 min,5循環的訓練期時間和休息期時間則各為3 min。本研究藉由反應曲面模型,利用數學規劃法找出一組強度與循環數的最佳設定值,以使最大攝氧量的改變量最大。結果:本研究利用minitab17分析實驗數據,發現當強度設定在0倍及循環數設定在10循環時,會得到最大之最大攝氧量改變量。結論:當訓練參數的強度設定在0倍及循環數設定在10循環時,會得到最佳的治療療效。同時從實驗結果也可以觀察到當強度落差越大且循環數越接近10循環,則訓練成效越好。臨床意義:將本研究所得之第二期心臟物理治療間歇性訓練模式的最佳參數設定值,實際運用到臨床訓練上,預期可以有效提升訓練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