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2.239
  • 期刊

【論文摘要】數位學習於實證物理治療之應用

【論文摘要】Applying E-Learning in Evidence-Based Physical Therapy

摘要


背景與目的:傳統物理治療臨床實習教育大多承襲「專家經驗」,易忽略最新研究證據,而在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潮流推動下,物理治療職類也將之納入臨床教學中,透過整合現有最佳的研究證據對個案照護上進行臨床決策。然而,由於臨床教學的領域廣泛,EBM臨床實作與討論,需要耗費較多時間,以致於臨床教師在教學與討論的負擔較吃緊;但若透過數位教學的資源與管道,或許能夠有效率地完成教學工作。本課程主要目的如下:(1)透過「eXtended Memory Specification(XMS)平臺」建立數位教學課程,讓實習學生自發性學習「實證物理治療」知識。(2)比較「傳統教學課程」與「數位教學課程」學習效果。方法:傳統課程參與者為105學年度第一學期成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組之實習生;數位課程參與者為105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組之實習生。「傳統課程」分為8堂課,其中包含4堂實體講授課程及4堂討論課程,其中第6堂課時,教師會進入各分組與同學互動討論。其中傳統課程將透過powercam錄製為數位課程。「數位課程」分為4堂數位課程及4堂討論課程,其中數位課程內容與傳統課程講述內容一樣。「成效評量」之成效問卷修改自黃靜宜於醫學教育期刊所提出之EBM成效評估問卷。主要分為3部分:對EBM態度(9題)、EBM技能自我評估(8題)、未來EBM臨床運用(9題),計分採五分法。1分為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於課程第1堂前及最後1堂後填寫成效回饋問卷。統計採用paired-t test檢驗課程前後的問卷差異;組間差異以課程分數前後差異分數做統計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傳統課程共有12名學員(4女8男)參與;數位課程共有18名學員(8女10男)參與。比較傳統課程與數位課程在量表分數前後差異上沒有達顯著差異。數位課程整體量表總分(含態度、技巧自評、未來意願)達顯著(p<0.05),就個別面向而言,有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為「未來使用意願」(p<0.05);傳統課程則在各層面皆未達顯著。結論:數位課程較能提升學生應用實證物理治療的意願。本課程未能改變學生對於實證物理治療的態度,可能因為態度的改變無法於短時間達成,或因為態度的改變涉及更多複雜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臨床意義:數位課程有利於減輕臨床教師之備課負擔,且學生能夠依照自我理解能力調整上課速度,配合案例實際面對面討論,此教學策略相對於傳統課程更有效率。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