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2.214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懸吊運動介入與傳統復健治療對於中風病患下肢之療效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Early Sling Exercise an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Motor Function of Leg in Patient After Stroke

摘要


背景與目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自1990年以來於已開發國家中,中風是繼缺血性心臟病、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死因,全球每年約有550萬人因中風而死亡。此外,過去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中風病患於中風後之初期無法有效的活動,且約有30%在6個月後無法獨立行走。因此,下肢之功能訓練對於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之一環。過去研究發現,中風後進行早期活動可有效減少嚴重的併發症,且能較快恢復行走的能力,而相對於一般傳統復健,早期復健可有效減少死亡率與依賴性。因此,若能在中風後提早進行復健運動訓練,或可改善預後的下肢能力。近幾年,懸吊運動治療(sling exercise therapy)是骨科病人較新的下肢訓練之治療方式。然而,較少研究指出自主性下肢活動之早期懸吊系統對於早期中風病人預後之療效。因此,本實驗探討早期(中風後6個月內)懸吊運動治療與一般傳統物理治療(關節運動)對於中風後復健之效果。方法:收取共6位受試者皆全部接受各min的物理和職能治療,其中3位受試者為實驗組,將額外增加手腳連動式的自控式懸吊系統,由病患自主控制速度的進行肢體運動;另外3位受試者為對照組,內容以標準的上下肢關節運動進行訓練,每日3 次,每次15 min,為期1個月。實驗結果將評估中風病患之動作控制能力(Fugl-Meyer Assessment,FMA)、平衡能力(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活動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作為比較。結果:動作控制能力在實驗組進步6.3分、對照組進步10.0分;平衡能力在實驗組進步8.0分、對照組進步7.0分;功能性活動在實驗組進步7.67分、對照組進步14.33分。此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皆有進步。結論:本實驗結果顯示,早期中風患者接受懸吊運動治療與一般傳統物理治療的介入後,皆有增加動作控制能力的趨勢,平衡能力與功能性活動亦有改善。然而,懸吊系統為病患自主控制,關節運動則須仰賴照顧者或治療師執行,因此讓病患進行自主訓練,或可提升病患的參與,並增加受限於治療師的治療時間。臨床意義:中風後的復健運動扮演著預後恢復的重要角色,但復健運動往往需要依賴照顧者全程協助方能進行,此懸吊運動之優勢為僅需協助固定,便可讓病患自主訓練,因此或許可作為中風後復健之治療策略與選擇。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