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141
  • 期刊

【論文摘要】肌貼介入對於增加中風病人腳踝背屈動作與改善跨越障礙物表現之立即性效果: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Immediate Effect of Applying Kinesio Taping on Patient With Stroke to Increase Ankle Dorsiflexion and Improve Obstacle Crossing Performance: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中風病人常有腳踝背屈肌活化不足的問題,嚴重者會造成垂足而影響步態與平衡。故針對腳踝背屈肌的誘發便是改善病人垂足症狀的介入重點。肌貼是一種可以幫助肌肉收縮、提供本體感覺刺激、促進局部代謝循環的工具。目前臨床上對於中風患者應用的比例較少。若對中風病人執行肌貼介入,肌貼可以提供感覺輸入,有可能誘發更多的肌肉收縮,進而增進動作表現。目前針對腳踝背屈肌進行肌貼介入的文獻中,大多數在脛前肌進行肌貼介入,亦有文獻除了脛前肌以外,更增加了趾伸直肌的肌貼介入,介入後在行走速度與平衡測試結果也有顯著進步。本篇個案報告欲探討在腳踝背屈肌群進行不同肌貼介入是否能對於中風病人產生腳踝背屈與跨障礙物動作表現增進之立即性效果。方法:個案為1位76歲女性中風病人,診斷為位於左側橋腦的小洞性梗塞(lacunar infarction)。個案約於診斷後第3週開始進行物理治療介入,於第5至6週執行肌貼介入,當時個案下肢布朗斯壯等級為4。肌貼介入方式為針對患側腳踝背屈肌進行貼紮,共有3種貼紮方式,分別對於不同肌肉進行肌貼介入:(1)脛前肌;(2)伸拇長肌與伸趾長肌;(3)脛前肌、伸拇長肌與伸趾長肌。根據肌貼發明者Kase的原則,貼紮介入統一以肌肉長度的3/4做為肌貼的長度,從肌肉起始點貼往終點(拉長25%,約為肌貼最大拉力的62.5%)。貼紮介入共3次,每次間隔至少1天。每次選擇不同貼紮方式,並在貼紮前後測量腳踝背屈肌主動關節角度與3種高度跨障礙物表現之成功率與腳尖碰觸率。結果:在患側腳踝背屈主動關節角度上,3種貼紮方式的前後測測量值相同。在跨越障礙物表現上,整體而言,障礙物高度越高,成功率越低。3種貼紮方式之後的成功率皆為增加或持平。然而只有脛前肌貼紮之後的腳尖碰觸率呈現降低或持平,另外2種貼紮方法之後的腳尖碰觸率則有出現增加的情況。結論:對於中風個案腳踝背屈肌肉進行肌貼介入,脛前肌貼紮為較適合增進抬腳跨越障礙物表現的方式。臨床意義:針對脛前肌做肌貼貼紮誘發,在中風病人垂足治療的介入或許可以做為一個不錯的介入選項。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