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甲狀腺癌術後病人功能恢復之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Effects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Patient After Thyroid Cancer Surgery: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是內分泌系統中最常見的癌症,依據組織型態其分類包括乳突癌比例最高,其次為濾泡癌、髓質癌和分化不良癌因。根據2016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甲狀腺惡性腫瘤不含原位癌共新增3,679位甲狀腺癌病例。手術是甲狀腺癌治療最常見治療方式占94.89%,手術包括甲狀腺切除術與頸部淋巴結廓清術,根據研究統計指出,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常會造成脊副神經損傷,主要影響脊副神支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容易導致病人術後發生斜方肌麻痺,造成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的情形,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甲狀腺癌術後斜方肌麻痺病人功能恢復的成效。方法:個案為33歲女性,在2018年3月中健檢超音波發現異常的節結,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雙側乳突甲狀腺癌,4月30日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及中央區淋巴結廓清術,5月中發現淋巴轉移,所以於5月31日接受雙側選擇性頸部廓清術,因術後產生上背部疼痛、肩頸部活動受限及肌力減少,影響日常生活包括抬手取物及穿脫衣物等,經復健科門診診斷為脊副神經損傷,所以於7月初開始接受門診物理治療介入,個案期望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動及上背部疼痛。理學檢查發現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屈曲135°、伸直30°、外展45°、外轉80°及內轉85°;肩部徒手肌力測試屈曲3+、伸直3+、外展3-、外轉3及內轉3。頸部關節活動度屈曲55°、伸直54°、右側旋轉50°、左側旋轉40°、右側屈曲35° 及左側屈曲30°。上背部疼痛指數依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84 mm、肩痛及失能指數量表(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 SPADI)79.3%顯示重度功能障礙,觸診發現疤痕組織沾黏、斜方肌肌肉萎縮與翼狀肩胛。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20 min,1週3次,共4週,治療計畫包含軟組織深層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淋巴引流、伸展運動、主動關節活動及漸進式阻力訓練。結果:經過4週物理治療介入後,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屈曲從135°進步至160°、伸直從30°進步至60°、外展從45°進步至165°、外轉從85°進步至90°及內轉從85°進步至90°;肩部徒手肌力測試屈曲從3+進步至4、伸直從3+進步至4、外展從3-進步至4、外轉從3進步至4及內轉從3進步至4。頸部關節活動度屈曲從55°進步至75°、伸直從54° 進步至60°、右側旋轉從50°進步至70°、左側旋轉從40°進步至65°、右側屈曲從35°進步至40°及左側屈曲從30°進步至35°。上背部疼痛指數VAS從84 mm減少至10 mm、肩痛及失能指數從79.3%減少至42.9%,皆有明顯改善。結論:對於甲狀腺癌術後病人,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改善肩關節活動度、肩部肌力、頸部關節活動度、上背部疼痛指數、肩痛及失能指數的功能表現恢復。臨床意義:甲狀腺癌術後的病人,常因手術介入造成脊副神經受損,進而造成斜方肌麻痺、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的障礙,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的恢復功能表現,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參考資訊。

關鍵字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