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98.108
  • 期刊

【論文摘要】疼痛神經科學教育對於膝蓋疼痛患者的效果: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Pain Neuroscience Education on a Patient With Knee Pain: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疼痛是人正常有的感受,若無法感受到會使一個人存活的風險大幅增加,但持續的疼痛,卻會造成失能,像是工作效能下降、活動力與社交活動的減少;而教育是一種改善疼痛與失能的治療策略;傳統的肌肉骨骼教育通常大量著重在解剖、生物力學及病理解剖,研究指出傳統方式在急性期效果較好,但到慢性期則效果有限,甚至造成患者害怕、焦慮及壓力;而疼痛神經科學教育則著重於解釋疼痛的生理過程,更重要的是減少對於解剖組織的說明。因此本篇目的即是利用疼痛神經科學介入膝蓋疼痛患者,探討對於疼痛與恐懼的改善效果。方法:本個案為1名60歲退休婦女,10年前因膝蓋疼痛問題開始就診,醫師診斷為鵝掌肌滑囊炎,曾經執行過儀器物理治療與注射治療,但個案表示疼痛至今一直都沒有改善,也因害怕症狀加劇,慢慢減少運動頻率與強度,甚至日常生活活動也受影響,對於未來膝蓋的狀況也感到焦慮;本次利用疼痛神經科學教育對個案自2018年10月到12月進行每2週1次,每次1 h,總共4次的介入,並在介入前及介入結束後進行結果評估,結果評估的內容有數字疼痛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範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痛到無法忍受)來表示膝蓋疼痛強度,移動恐懼量表(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 TSK)來表示與疼痛相關的恐懼程度,短版厄勒布魯肌肉骨骼疼痛問卷(Short-Form Örebro Musculoskeletal Pain Questionnaire)用來預測疼痛是否會發展成長期問題的風險。結果:介入前數字疼痛量表為7/10分,最小臨床重要差異(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為2分,介入後為4/10分;TSK為54/68分,MCID為8分,介入後為38分;短版厄勒布魯肌肉骨骼疼痛問卷為69/100分,介入後為43分。結論:利用神經科學介入膝關節疼痛個案,有助於疼痛的改善,對於疼痛的恐懼指數下降,亦對於發展成長期問題的風險下降,個案也表示焦慮感下降,生活不再那麼緊張,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之後需要再追蹤介入後維持的效果,並收集更多個案數據,以及瞭解對於其他部位疼痛的效果。臨床意義:膝蓋疼痛個案藉由疼痛神經科學的教育,可能有助於改善疼痛、恐懼及發展成長期問題的風險,因此可以做為膝蓋疼痛患者之治療策略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